3 讨 论
成年人胆囊结石患病率为6%~10%,其中5%~29%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4]。胆囊结石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61~70岁时达31%,71~80岁为48%[5]。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文献报道[6-7],此病发生严重并发症后病死率高达20%~87.5%。现阶段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技术愈加成熟,一期LC+LCBDE一次性手术解决2个问题,但需要放置T管;分期ERCP/EST+LC需行2次手术,住院时间相对延长,对于上述两种术式哪一种是最佳治疗方法,尚未形成共识[8]。
自1974年至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已有40余年,ERCP+LC也是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术式。Bansal等[9]报道,LC+LCBDE与ERCP/EST+LC成功率分别为88.1%与79.8%。Koc等[10]报道,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的手术成功率相似,分别为96.5%与94.4%。还有学者报道[11],ERCP+LC的成功率为90%,而LC+LCBDE为97.1%。5篇高质量pre-ERCP+LC与LCBDE+LC的RCT研究纳入621例患者,数据显示,两种方案在手术成功率、手术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结石残余率、中转开腹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报道基本一致。2组分别有1.3%、4.3%的患者术后复查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但结石直径较小。LC+LCBDE组患者已行胆总管切开,为减少胆总管二次损伤并降低胆总管狭窄的风险,术后行ERCP取石;ERCP/EST+LC组患者为避免二次行腹部手术及减少胆总管切开损伤,也行ERCP取石。
印度学者Bansal等[9]2017年报道了1篇高质量的RCT研究,其LCBDE方式为胆总管切开,LCBDE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35.7±36.6)min vs.(72.44±27.6)min],但总体住院时间缩短[(4.6±2.4)d vs.(5.3±6.2)d],其研究还表明,LCBDE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胆漏、切口感染,ERCP主要为出血、胰腺炎、穿孔,术后总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ERCP/EST+LC组较LCBDE+LC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BDE+LC组总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笔者认为,此研究结果与我院LCBDE+LC、ERCP/EST由肝胆外科开展,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7 000余例ERCP,手术娴熟、团队配合默契有关。
Noble等[12]报道证实,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ng等[13]随访221例患者8~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ERCP/EST+LC术后结石复发率高于LC+LCBDE。笔者认为,由于对于远期并发症随访难度较大,目前远期并发症的定义及随访时间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关于两种术式远期并发症的研究较少,而且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也未形成统一标准,对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数据无法统一分析是否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两种术式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还需更多临床数据证实。
ERCP/EST+LC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治疗方式,优势十分显著:①ERCP取石成功率高,根据Kim等[14]大宗病例报道手术成功率高达95%以上。此外结合柱状球囊扩张、碎石等技术可处理1.5~2.0 cm的胆管结石。②中华医学会与美国胃肠病学会也将ERCP/EST作为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的一线治疗方案[15-16]。③ERCP/EST+LC手术虽然分为两步,但将整体治疗阶段化,无须放置T管,仅部分患者需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本研究可发现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置引流管例数、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LC+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ERCP/EST+LC手术总体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更适合临床治疗。④ERCP可提前了解胆囊管及胆道情况,为后续LC提供参考,降低后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7]。但ERCP/EST+LC需进行两次手术,同时Oddi括约肌被破坏存在以下缺点:①不可避免地出现ERCP相关并发症,如胰腺炎、出血、穿孔等。本研究中ERCP+LC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6.1%,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总体略高于LC+LCBDE组。与王中魁等报道的EST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8%~10%)基本一致[18]。Parikh等[19]报道,ERCP术后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胆管炎、Oddi括约肌狭窄、肠液反流)发生率为9.7%~24%②有可能增加患者胆管癌发病率。Hakamada等[20]报道,7.4%的患者在乳头括约肌成形术后10~20年发生胆管癌。但Sugiyama等[21]于EST术后随访10年以上,未见胆管癌发病率升高。鉴于此,青年患者应注意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行ERCP/EST+LC时应慎重考量。③ERCP/EST取石具有一定局限性。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我们发现,胆总管结石直径<15 mm时,取石成功率高;结石直径>15 mm时,取石耗时长且难度大。
LC+LCBDE作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流术式,具有以下优势:①保留了Oddi括约肌结构与功能,保证了胆道正常的开闭功能,减少了胆肠反流的机会。减少了术后胰腺炎的发生,也避免了Oddi括约肌切开后远期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影响。②一次手术可同时处理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防止ERCP/EST+LC行胆囊切除时胆囊结石再一次掉入胆囊管。③LC+LCBDE可借用胆道镜对胆管内部情况进一步探查,确认细小结石及胆管其他病变,避免误诊及漏诊情况出现。LC+LCBDE也有其缺点:①腹腔镜手术操作繁杂,不同医院外科医生经验与设备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完成胆总管的一期缝合,术后需长时间留置T管。T管胆汁外流,可导致内环境紊乱,有意外脱落的风险,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给患者造成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负担。②术中常需切开胆总管,离断相关血管,增加了胆管黏膜损伤及Oddi括约肌撕裂的风险,从而导致胆道损伤或出血。
综上所述,一期LC+LCBDE与分期ERCP/EST+LC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主流术式,均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痛苦少等优点[22]。本研究结果显示,LC+LCBDE能减少住院总费用,降低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ERCP/EST+LC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加速术后下床活动。同时,手术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因人而异,并结合自身医院条件才能真正提高治疗成功率。对于病情严重,合并黄疸、凝血功能异常、胆源性胰腺炎及心肺功能差的老年患者,ERCP/EST+LC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