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 论
ERCP是诊断胆管、胰腺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随着磁共振胆胰成像技术(MRCP)的日益完善,诊断性ERCP逐渐被MRCP取代[3],治疗性ERCP由于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已被胆胰外科医生及众多患者接受。检查及治疗性ERCP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原因我们认为:①造影剂充盈胰管,压力较高,损伤胰管;②造影胆管、乳头切开刀、导丝等附件反复进入胰管,损伤胰管;③反复操作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胆汁及胰液流出受阻并反流入胰管,引起胰腺炎;④造影胆管、乳头切开刀、导丝等附件消毒不严密,插管时将感染因素带入胰管,引起胰腺炎;⑤胆总管结石行EST后,胆管结石未取干净,结石嵌顿于胆胰壶腹部,引起胰腺炎。本组1例胆总管结石病例行ERCP时,导丝反复进入胰管约10余次,不能选择性插入胆管,经胰管切开乳头后乳头出血,乳头切缘注射肾上腺素后乳头高度水肿,寻找胆管开口失败,不能插入胆管,结束手术后约4h出现逐渐加重的腹痛,腹部体征明显,血尿淀粉酶增高,腹部超声及腹部CT提示胰腺炎,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约3周后症状体征消失,教训深刻,值得注意。手术操作技术被认为是造成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4],行ERCP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必要的[5],我们采取的预防措施是:①选择性插管时,经乳头开口插入弓刀或造影导管约2cm左右时,不注射造影剂,常规通过导丝,在确认进入胆总管后,拔除导丝,注入造影剂,可避免弓刀或造影导管反复进入胰管,造成胰管损伤,导致胰腺炎。②选择性插入胆总管成功,弓刀或导管应深插入胆管,接近肝门部胆管后再注射造影剂,既可避免小结石在造影剂的压力冲击下进入肝内导管,致取石困难或残留,又可避免造影剂经胆胰共同通道进入胰管导致胰腺炎。③在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需反复取石时,每次取石完毕应将取石网篮冲洗干净后,再行下次取石,避免取石时取石网篮误入胰管,造成胰管结石、胰管感染导致胰腺炎。④胰管反复多次显影的病例,术后放置鼻胆管。⑤无须胰管显影的尽量选择性插入胆管。⑥反复进入胰管次数不要超过3次为宜。⑦术中有导致术后胰腺炎发作的高危因素的病例,术后常规应用奥曲肽。在广泛应用治疗性ERCP,以微创技术取代外科手术的同时,只有将ERCP的并发症降到最低,才能真正达到微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