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误诊原因分析
2025年08月10日
2.1 误诊原因分析
胆囊癌发病率近年来呈迅速增长态势,但其早期诊断率仍然很低,误诊率居高不下,因而使胆囊癌的预后令人失望。据本组病例分析,其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胆囊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其他胆道疾病所共有,且多合并有胆囊结石,国内报告其结石合并率为20%~82.6%,本组为84.8%,因而临床上多误诊为结石性胆囊炎。②本病目前无较好的检查手段,也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B超和CT广泛应用,使胆囊癌的诊断率有所提高。B超及CT不受胆囊功能的影响,可鉴别胆囊的正常组织和肿瘤,并能显示肿瘤对肝组织的侵犯和转移。本组B超确诊率虽为62.5%,但遗憾的是多数为中晚期病人,获根治者不多,对改善预后价值不大。③近年来胆囊癌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无突破性的进展。有关胆囊癌生物学标记如Bcl-2基因、nm23基因、生长因子TGF-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在早期胆囊癌即有较高的表达,然而在临床上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还不能普及。胆囊癌的相关抗原CEA诊断既不灵敏也无特异性。④非专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对胆囊癌及其癌前病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警惕,胆囊真性息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病、胆囊结石并萎缩性胆囊炎及瓷样胆囊均可视为癌前病变,这类患者绝大多数曾首先在基层医院检查,而最后到大医院就诊时检查手段增多了,正确诊断率提高了,但病程多已属晚期。⑤对胆囊癌可能发生的一些少见原因缺乏了解及宣教,诸如胆囊造瘘可能诱发胆囊癌(本组1例发生于胆囊造瘘术后9月),胆囊切除不全可发生胆囊残株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及胰胆管合流异常都与胆囊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延误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亦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