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诊断
胆囊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常被贻误。近年来由于B超与CT的应用,使胆囊癌的诊断率普遍提高。B超及CT不受胆囊功能的影响,可鉴别胆囊的正常组织和肿瘤,并能显示肿瘤对肝组织的侵犯和转移。特别是内镜超声可将胆囊壁3层结构显示清楚,对鉴别恶性病变,诊断早期胆囊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5]。本组B超确诊率虽为62.5%,但多为中晚期病人,故获根治者仍不多。在目前B超检查普及的情况下,强调超声探测早期可根治性胆囊癌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5年存活率的关键。要提高早期胆囊癌的诊断率,我们体会应做好以下几点:①胆囊癌已不是罕见疾病,临床医生要对该病提高警惕,并应做好高危人群胆囊癌防治的卫生宣教工作;②对于右上腹有非特异性症状,年龄在40岁以上者均应常规行B超探查肝胆系统;③对于胆石症、胆囊息肉病人要定期B超随诊,早期胆囊癌98%表现为息肉样肿块。Koga统计良性病变直径小于1cm者为94%,而恶性病变直径大于1cm者为88%[6]。因此对于大于1cm的胆囊壁肿块均应视为恶性。即使是肿块直径小于1cm若合并有结石也是及时手术的绝对指征;④对B超可疑病例应行CT检查,二者均不能确诊者可行超声引导下经肝床的胆囊穿刺取活检或胆汁细胞学检查。由影像学诊断的胆囊黏膜小隆起性病变尚不能鉴别良恶性者,肿瘤标志物血清CEA及CA19-9对定性诊断很有价值。有报道早期胆囊癌CA19-9及CEA就可出现阳性[7],越近晚期阳性率越高。本组CEA阳性病人中6例系早期胆囊癌,其中Ⅰ期2例,Ⅱ期4例,但CEA检测无特异性。本组未行CA19-9检查;⑤术中切除的胆囊应常规剖开检查,合并有结石的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均应送快速切片检查,以期术中能发现早期胆囊癌;⑥首次手术若行急诊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对残余黏膜处理欠彻底,B超复查发现残留胆囊,囊壁超过4mm厚度或不均匀增厚时,再次手术中应特别警惕残株癌,本组2例胆囊残株癌均在术中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