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肝门

2 第二肝门

在肝的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并进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被冠状韧带的上层覆盖(图8)。第二肝门是肝静脉血离肝汇入下腔静脉的区域,包括腔静脉窝及其上端向左扩展的横行沟。从后面观,第二肝门与第一肝门相隔很近,其间尾状叶的尾状突将下腔静脉与门静脉隔开。尾状叶的大小,决定下腔静脉与门静脉间的距离。肝静脉位于肝裂内,接受不同范围的肝组织回流血液,流向第二肝门,在下腔静脉沟上缘处汇入下腔静脉,肝静脉在肝脏表面上并无明显的解剖标志。第二肝门的肝外标志线在正常情况下是沿着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此线正对着肝左静脉或肝左、中静脉合干后进入下腔静脉处。当手术需显露第二肝门时,按此标志线切开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及左三角韧带进行寻找即可。

图8 第二肝门

A.下腔静脉;B.肝中静脉;C.离断的肝左静脉

在第二肝门处,除有肝右、肝中、肝左静脉或肝左、中静脉共干(国人合干者约46%)开口于邻近下腔静脉窝的上口外,有时还有左、右后上缘支肝小静脉和副肝中静脉。肝静脉的压力低、管腔大而且壁薄。肝静脉与门静脉在肝内呈插指状关系。肝右、肝中静脉的直径一般在1cm以上,肝左静脉稍小于1cm。肝左、中静脉共干一般长1cm,其他各肝小静脉管径一般小于0.5cm。下腔静脉窝是一纵沟,后面是开放的,在上端有下腔静脉韧带(Mukuki韧带)将下腔静脉与肝脏固定,肝右叶切除时,需要将下腔静脉韧带切开才能将肝右静脉显露(图9)。

图9 Mukuki韧带

A.向上掀起的右肝;B.下腔静脉;C.膈肌;D.腔静脉韧带(Mukuki韧带)

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RHV):肝右静脉位于右叶间裂内(图10)。右叶间裂是由肝横沟的右端横向右行,止于肝右缘的中份。肝右静脉一般有上后支、下后支、前支和右上缘支。有时下后支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约占19%,并且管腔粗大,直径粗的有时可达到1.8cm,故又有人称之为肝后静脉或腔旁静脉。肝右静脉的位置深,其肝外的行程短,故为肝外科手术时的难点和危险部位。Nakamura及Tsuzuki对83例肝脏的肝静脉系统进行了观察,将肝右静脉的组成分成3类:Ⅰ类为粗大的肝右静脉,细小的肝后静脉或肝背静脉,占38.6%;Ⅱ类为中等大小的RHV和中等管径的肝后或后下静脉,管腔直径可从0.5cm至1.0cm,占37.3%;Ⅲ类为RHV,短而小,引流肝脏后段,而引流肝后下段者为一粗大的肝后或后下静脉,最粗的管径可达1.8cm,占24.1%,此种情况下,结扎肝右静脉并不影响肝脏后下区的静脉血回流。后下静脉主要是引流右前叶和右后叶下段的血液。肝右静脉多有一主干,但主干可能很短,在肝内的分支很早。这提示在肝外解剖分离肝右静脉时可能遇到困难,而断端的处理也不能用一般的血管结扎法,应该用无创性血管钳部分钳夹下腔静脉壁后,用4-0 prolene线缝合,而在腹腔镜术中,可用血管夹结扎代替缝扎。

图10 肝右静脉

A.下腔静脉;B.肝右静脉;C.膈肌

肝中静脉:肝中静脉位于肝脏的正中裂内,接受左、右肝来的血液,肝中静脉多数情况下与肝左静脉共干后汇入下腔静脉。肝中静脉的位置不深,沿Cantlie线分离肝组织,切断一些细小的管道分支之后,便可达肝中静脉的前面。肝中静脉的属支,可以分为来自左侧及右侧的属支,左支组通常有上、下2支,有时还有中支,右支组通常有上、中、下3支。肝中静脉在进入下腔静脉之前,常与肝左静脉合干(约占60%),合干的长度约为0.95cm,合干多开口于下腔静脉的左前壁(61.7%)或左侧壁(36.2%)(图11)。日本的Nakamura和Tsuzuki测量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合干至下腔静脉的平均长度为(1.0±0.5)cm,对于此种解剖学关系在施行扩大肝右叶切除术时必须十分注意,以防因过度切除损伤肝左静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此外,尚有约16%的人,肝中静脉不与肝左静脉合干而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肝左静脉:肝左静脉的近侧部分位于左叶间裂内,引流肝左外叶的全部和左内叶的一部分血液。肝左静脉的属支有上支、中支、下支、右支和左上缘支。上支常为肝左静脉属支中最大的一支,位于左外叶上、下段之间;中支位于左外叶上、下段之间,参与肝左静脉干的合成;下支位于左叶间裂内,门静脉左干矢状部的前面,较细,又称左叶间肝小静脉。左上缘支或称浅支,位于左外叶上缘内,汇入肝左静脉根部附近(图12)。

图11 肝左、中静脉共干

图12 肝左静脉,肝中静脉

A.右肝;B.肝中静脉;C.肝左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