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 论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总体病死率已下降至20%~30%[2]。治疗SAP的传统方法已受到微创技术的挑战[3],内镜治疗SABP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道梗阻时,胆汁反流入胰管,感染胆汁的细菌能使胆汁中的结合胆酸变为游离胆酸,游离胆酸对胰腺有很强的损伤作用,并可激活胰酶中的磷脂酶原A,产生激活的磷脂酶A2,后者作用于胆汁中的卵磷脂,产生有细胞毒性的溶血卵磷脂,引起胰腺的出血坏死。此时解除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尤为重要,内镜下行EST、ENBD,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效果,且不加重对机体的打击,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SABP时,常合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肠道水肿、肠麻痹,行治疗性ERCP难度较大,较长时间进行手术操作,患者多不配合,且增加痛苦,此时事半功倍的手术操作及手术成功率尤为重要。本组36例在施行内镜治疗时均发现胃肠道、十二指肠乳头水肿明显,部分乳头开口辨认困难且质脆易出血,增加了手术难度,在选择性插管时应仔细辨明乳头开口,估计胆总管走行及可能成功选择性插入胆管的方向。轻柔沿胆管方向插管。反复插管易致乳头水肿、乳头开口出血,血凝块附着于乳头开口表面,辨认困难,施行ENBD成功率下降。仔细冲洗乳头开口仍不能辨别时,选用针形刀逐层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造成十二指肠胆总管瘘后,施行ENBD。本组1例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EST及ENBD时,多次选择性插管未能进入胆管导致乳头水肿、出血,不能辨认乳头开口,采用此法插管造影,取出结石,成功施行ENBD。经乳头开口插管时,导丝反复进入胰管3次以上者,胆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所成夹角可能较小,成功选择性插管难度较大,此时可沿导丝放置弓形刀进入胰管,向乳头11点方向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然后选用弓形刀或造影导管寻找胆管开口,施行ENBD。对于合并缩窄性乳头炎、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乳头部及乳头较大,乳头开口位置低时,选择性插管时,造影导管与胆总管有夹角,成功插入胆管难度较大,应果断选用针刀行EST。

李兆申等[4]研究证明有胰腺疾病基础者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概率明显高于非胰腺疾病患者。我们认为对SABP施行治疗性ERCP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必要的。我们采取的预防措施是:①选择性插管时,经乳头开口插入弓形刀或造影导管约2cm左右时,不注射造影剂,常规通过导丝,在确认进入胆总管后,拔除导丝,注入造影剂,可避免弓形刀或造影导管反复进入胰管,造成胰管损伤,加重胰腺炎。②选择性插入胆总管成功,弓形刀或导管应深插入胆管,接近肝门部胆管后再注射造影剂,既可避免小结石在造影剂的压力冲击下进入肝内导管,致取石困难或残留结石,又可避免造影剂经胆胰共同通道进入胰管加重胰腺炎。③在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需反复取石时,每次取石完毕应将取石网篮冲洗干净后,再行下次取石,避免取石时取石网篮误入胰管,造成胰管结石、胰管感染加重胰腺炎。经内镜治疗胰腺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行相应的胆道手术去除病因是SABP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5]。本组内镜治疗SABP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例,均在胰腺炎痊愈后1~2周施行LC。王庆等[6]报道胰腺炎控制后行LC最佳时间为1~3周。我们认为施行LC时间过早,胆囊及胆囊三角水肿未完全消退,增加了手术难度,且SABP导致患者身体素质、机体防御能力及应激能力下降,应休息1~2周手术为妥;施行LC时间过迟,有并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胆总管结石的可能。在SABP的治疗过程中,运用娴熟的微创内镜技术,解除胆道梗阻、胆道感染,配合内科系统的保守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