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财政学”课程思政“3P教学模型”的前提环节

(二)改进的“财政学”课程思政“3P教学模型”的前提环节

前提处于改进的“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型的前端,包括教学情境与学情因素两个部分。教学情境与学情因素共同决定过程环节中教师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这两者的互动反馈又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前提”所包含的教学情境与学情因素。

1.教学情境因素与“财政学”课程思政

教学情境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目标等方面。正如《论语·述而》中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个好的“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应尽可能从教师“能教什么”“想教什么”和“怎么教”等方面开展教学情境分析,“能教什么”即指教师通过专业课教学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育人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想教什么”即指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怎么教”即指教师的教学方法目标等。

在“财政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做好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目标的设计者和课程思政教学环节情感价值学习的引导者,在科学合理设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合理设计育人目标、教学方法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激发学生主动探求价值目标的学习热情。教师应避免碎片化、流于机械的单向宣讲输出,通过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实现春风化雨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富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并“参与恰当的学习任务或体验活动”[3],使学生拥有自我价值判断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修正的过程中自主完成价值观的再塑造。

2.学情因素与财政学课程思政

学情因素包括先验知识、学习目标、认知倾向、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一个好的“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还应尽可能从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想知什么”和“怎么知”等方面开展学情分析。“已知什么”即指学生具备的先验知识(包括感性认识知识经验和理性认识知识经验),决定着对学生财政知识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的起点定位和可接受性;“未知什么”即指学生的学习目标;“能知什么”即指学生的认知倾向(包括动机、需求、情绪、性格、心理、思维等)和认知能力;“想知什么”即指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知”即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

在“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应建构在先验知识、学习目标、认知倾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财政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优秀财政思想、社会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