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社会的传统学习理论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二、工业社会的传统学习理论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莫雷提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经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心理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2]学习理论则是研究经验获取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内在机理。综合观察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模式,可以发现两者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并且在特定社会生产模式下,基于学习理论,形成了相应的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

从早期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西方主要形成了联结派和认知派两大流派。联结派认为经验的获得是个体在与外界联结时受到外界刺激,从而做出反应,遵循刺激—反应这一轨迹,并指出可以通过强化刺激来促进知识的获取与吸收。联结理论解释了在一定的情境中直接经验的获取,但认为个体的认识具有被动的特性,忽略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生产模式来看,刘振天、杨雅文提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掌握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生产领域实际技能的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3]在工业化时代,伴随着大规模工厂的建立以及对雇佣工人的极大需求,为了保证社会的工业生产能力的供应,教育服务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池建新指出教育工业化的特征就是教学的合理化、简单化、形式化、标准化、格式化,与商品的工业化生产十分相似。[4]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模式往往是集中大班统一培训,教学效果是所有的学习者都具备统一标准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教师讲授与演示,教育体现了高效率的特点。对经济社会来说,大规模训练有素的就业者为工业生产值迅速增加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高等教育的数量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认知派在20世纪初开始萌芽,与联结派不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主体积极主动地对信息做内部加工,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从而开启了对学习活动内部性以及学习主体主动性的重视,也为后来的构建主义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