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1年春季学期经济学院国际贸易、财政学和经济学三个专业,共计8个自然班的“国际经济学”课分两个授课单位教室)的教学取得了成功。我使用了克鲁格曼和奥普斯菲尔德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2002年春季学期,下个年级三个专业的同学,改为用金德尔伯格和林德特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再到后来,我们还用过刘辉群主编的北京大学21世纪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学》和李坤望主编的《国际经济学》。总的来说,李坤望主编的《国际经济学》是我们用过次数最多的教材,主要原因是上级要求固定下来,而大家的意见又最终统一到使用这本书上。最初引入“国际经济学”课,是因为要执行教育部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我们当时用51课时完成教学。后来学校教学计划修改,“国际经济学”调整为48课时。2001年春季学期的“国际经济学”课,由我本人完成。2002年春季学期的课由王炳才、王中华和刘小军三位老师承担。20年来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先后由王炳才、王中华、刘小军、姜达洋、任永菊、汪小雯、付信眀、刘辉群、王威和樊永岗等老师承担过“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王炳才、王中华、刘小军、姜达洋和付信眀曾先后正式或非正式地担任过课程负责人,我认为这些老师都是负责任的。从2003年开始,“国际经济学”的授课专业增加了金融学专业,到后来又增加了信用管理专业。“国际经济学”还在2001年被确定为天津商业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学校曾给予资金支持。但在2002年重点建设课程验收时,被认定不合格,原因是教学实践过程未覆盖三年的建设周期,未覆盖三年建设周期的不允许申请合格验收。2019年开始,“国际经济学”获准进行校级金课建设。2020年春开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两者目前都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