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本质以及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改革
综合考虑互联网对教学的冲击以及认知理论的发展,这时思考学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很重要了。一是与线上课堂相比,学校可以提供大家共同研讨知识的学习氛围,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生存的理由是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这也体现了联结派提出的通过外界刺激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机理。[6]二是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授课教师往往掌握自己所授内容专业系统的知识理论,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提供及时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知识框架。三是采取学校的形式能将大学掌握的教育这一稀缺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才的培养,达到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等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为了增强我国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学生是关键环节。曹培杰提出,技术介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7]因此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结合的关键应是以“教育”为本质和重点,信息技术发挥辅助功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从高校角度来看,首先,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进一步布局完善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和智能设备提供便利。其次,可以积极倡导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考核规则。最后,可以完善教学制度体系,如开设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能力的课程,试行“助教制度”来保证对学生自由个性发挥遇到困难时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帮助。
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是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主义提出以“学”为中心,伴随着学生自主选择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增强,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在教学内容方面,毕新等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8]二是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便捷作用,探索多样化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如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刘献君提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兼顾教学效率与效果,重点是小班研讨,在研讨教学中学生的自由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创新思维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9]三是教师也需要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储备和更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在学生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韩筠提出,教师的学识、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建设与教学的成败,教师应该向教育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转变,对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方法、信息化教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推动课堂教学革命。[10]
【注释】
[1]李立国:《新发展格局中高等教育何为》,2021年3月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9 88858782040123&wfr=spider&for=pc。
[2]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刘振天、杨雅文:《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秩序的重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4]池建新:《论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江苏高教》,2016年第4期。
[5]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庄莲平译,文汇出版社,2012年。
[7]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8]毕新、杨智钦、吴铁钧:《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与教”》,《江苏高教》,2017年第5期。
[9]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2期。
[10]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