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财政学”课程思政“3P教学模型”的过程环节

(三)改进的“财政学”课程思政“3P教学模型”的过程环节

过程处于中间环节,是改进的“财政学”课程思政“3P教学模型”的核心要素,既依托于前提环节的教学情境和学情因素,又反馈于结果(包括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这一环节中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特别是受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影响。

1.“动态优化”教学方式与“财政学”课程思政

教师在设计“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前提”所包含的学情因素和教学情境因素。

首先要明确财政学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对应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思政要素”的设计,将课程思政要素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其次,要建构与教学环节适切、交互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综合运用情景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思辨式教学等“动态优化”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求知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思政要素的“主动探求”和“深入思考”,体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思想的魅力。教师要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反思和优化改进,提高“财政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深度学习方式与“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表层学习是一种浅表化的学习方式,关键特征是追求知识浅表化、被动机械学习、记忆代替理解、比较关注考试测试。这种学习方式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契合,教师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国家观、历史观、财政观、税收观的宣讲仅仅是变成了学生脑海中记忆的概念或者口号,较难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乃至价值感,更难激起学生对错误价值观念的挑战和正确价值观念的主动探求。

深层学习是一种“内源性”的学习方式(章浏兵,2017),关键特征是注重学习的体验性、理解性、反思性,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更要懂“应然之道”。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4]

深层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等方式,比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源于学生对知识主动求索的内在动机,也契合于价值获取、情感满足的学习获得感。在深层学习方式下,在知识传授中建构起学生对财政专业知识由“知识点→知识块→知识群”的动态认知结构,增强学生对财政学基本思想、财政运行规律、大国财政治理的深度感受、深度体验和深度理解,塑造学生对财政学的工具价值(如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解决实际宏观经济问题)、社会道德价值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国家观、历史观、财政观、税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