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的领域
经数班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完善课程设置,形成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经数班成立时,根据培养目标,我们拟定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11年,按照学校修订2007年培养方案的统一部署,根据实验班实际情况,我们重新修订了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最主要的有以下五点:其一,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经济学-数学方向,即经济学为主方向,数学为第二方向,课程围绕此目标做了相应调整;其二,删除了原先体现经济学和数学单学位所要求的模块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能力矩阵三位一体,共同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三,“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中,“英语”课程已按要求重新分配课时,“说明栏”内容一并作了修正;其四,“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中,“计算机”课程已按照经管类课程要求进行了名称及编号的修改;其五,“学科基础与专业类”中,专业核心课程“Matlab程序设计”改为“Matlab程序设计(双语)”,删除了原先体现经济学和数学单学位所要求的课程体系(即原有的模块2和模块3),原先的模块1更名为“专业必选课”,并增加了“预测与决策”“最优化方法”“金融数学”三门课程,其他选修课中,删除了“文献检索”课程,将课程“数据挖掘及Modeler应用”更名为“数据挖掘及软件应用”,2017年,又根据新的要求,进行修改,形成2018年版人才培养方案。
2.推行导师制,集中两个学院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加强师生教与学上的互动
为了加强对经数班的学术引导,两个学院成立了学术导师组。实行导师制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更好地实现实验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内容有:
(1)导师的遴选由经济学院和理学院共同负责,遴选通过者聘为实验班导师;
(2)导师的配备由经济学院和理学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导师组方式(即经济学院和理学院各一名导师组成导师组)进行配备。
(3)学生一、二年级作为导师制的第一阶段,此阶段以理学院导师为主,经济学院导师为辅;三、四年级作为导师制的第二阶段,此阶段以经济学院导师为主,理学院导师为辅。
(4)导师必须熟悉并指导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文件以及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在学生入学时向学生介绍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特点,使学生进入实验班后能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所了解。
(5)导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生产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活跃创新思维。
3.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管理模式上探索更好地发挥两个学院的积极性。
经数实验班的创新和尝试之一就是由经济学院和理学院共同发起、共同筹建、共同管理,可以集中两个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共同夯实学生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同时,两个学院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讨论管理中存在的诸如学籍管理、课题申报、论文指导和科研指导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