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引言

在我国进入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新发展阶段,欧美国家实行“再工业化”和“逆全球化”思潮导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已积累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条件的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指导我国“十四五”规划发展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双循环”中“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和重点,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进一步发掘消费潜力和提高消费层次;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同时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其中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根据国际经验,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很大,高等教育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增长促消费升级和引领供给创新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环节。[1]

从现实因素来看,“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未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这时再叠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将推动我国创新性人才的乘数级甚至指数级增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主要承担高等教育职责的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大大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更加简便,这对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方式造成冲击,适应于工业社会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方法亟须改进。本文通过分析认知理论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进程及相互影响,从发挥大学和教育的本质作用的角度出发,最终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以适应新发展格局下对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和加快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