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改革问题与对策
2025年11月13日
新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改革问题与对策
平萍*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培养目标和历史任务,并回顾了通识教育在中国发展历经的三个阶段,即明确通识教育理念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实践阶段和通识教育改革发展阶段。针对目前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困境,本文提出要明确“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工具的不同,对通识教育专项改革,因材施教,将本科教育模式调整与组织制度变革相结合,并增强通识教育中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困境;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
平萍:天津商业大学讲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与贫困,曾在《学术论坛》《经济问题》等刊物发表文章,目前主持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理念,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一般教育、大众教育或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具有深邃思想、明辨是非、远见卓识且道德良善的精英人群,也包括增加公民的知识储备、提高明确判断的能力、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对于促进社会整合,塑造不同主体间的文化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古希腊以来的通识教育造就了世界众多哲学家、科学家及伟大领袖,帮助人们通过古典人文教育反思现代社会文明的冲突与演化,推动人类社会及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