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相互助力,夯实通识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2025年11月13日
(三)基础课相互助力,夯实通识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重专业轻通识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不符合教育现代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完整完全的人才,希望通过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达到能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财政学”作为经济学通识类的课程,如何打破学科间藩篱,促进知识融合,也是财政教学中应尝试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与“财政学”相关的课程有“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政治学”等,而“财政学”通常在大一、大二开设,想要促进知识融合,就要对学生前期和后续的课程设置有一定了解。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跨学科、跨科目的知识中具体涉及哪些内容,存在哪些共性,引导学生从财政学角度应用旧的知识、产生新的认知,进一步推动学生自主进行跨学科的拓展学习。例如在“财政学”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的章节中,介绍财政绩效的评价方法,其核心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司财务、项目评估等课程中也有涉及,方法的使用在不同课程中都是一致的,即通过成本与效益的比较来判断绩效,只是“财政学”中财政支出的成本和效益的衡量范围与企业、个人不同,这主要因为政府需要更多考虑社会公共目标的实现,所以财政支出不关注经济效益,更关注社会整体的成本和效率。而社会成本和效率有时是抽象的、长期的、难以观测的,导致衡量政府支出绩效存在难度。随后便可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在项目评估中,有哪些方法可将抽象的社会成本和效益具体化、数值化,有助于我们更为科学地衡量财政支出绩效。这样综合的跨学科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跨课程、跨学科的知识应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视角,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