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25年11月13日
一、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做了长期的努力,具体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通识教育理念。1985年国家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丰富的文化内涵,守法自律,并全身心投入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奋斗中。这些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对人才的塑造精神和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此后,国家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等文件和法律,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二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实践。1995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现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代表的通识教育,就是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打破专业限制,针对学生的独特性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适应面广泛的复合型人才。此后,全国部分大学效仿开展了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通识教育实践。第三阶段,通识教育改革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将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秉承加强实践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能力。2015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主导,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在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热情的同时,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格局与修为,为通识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