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演化历程

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演化历程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理论和分工的思想。1776年斯密在《国富论》一文中提出两种思想,即市场经济与分工理论。两种思想又统一在“劳动分工水平决定于市场容量”的斯密定理中,同时又产生了自由竞争市场与递增报酬无法统一在斯密理论框架中的斯密难题。正由于此衍生了产业组织理论。从历史看,1700—1770年期间英国商品的海外市场增长远比国内市场快得多,1700—1750年英国国内工业产量增长7%,而出口工业产量增长76%,这种对英国制造品的海外需求的迅速增长引发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引发产业组织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这一重大事件,开启了工业革命最后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1776年斯密在工业革命开始之际写就了《国富论》,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记载,斯密深刻地观察并分析那个时代的工业组织,提出了后来被施蒂格勒(1972)称之为“斯密定理”的发现。认识到社会分工(技术进步)与市场容量(产业组织)的深刻关系,尔后,斯密在《国富论》中进一步发现了企业追求递增报酬而导致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其倡导的自由市场的矛盾,即垄断的自然演变趋势与自由竞争的观念无法统一的难题,直到1890年,马歇尔用外部性这一概念来解释其存在的现实困境,结果也无功而返。在20世纪30年代欧美的制造业规模越来越大,汽车、钢铁、铝业、化工等制造业规模经济势头迅猛,反垄断法案越来越多,哈佛大学产业结构研究中心的一批学者开始关心和研究产业组织相关的问题,张伯伦、梅森及其弟子贝恩等人完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即SCP分析范式。到1970年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哈佛产业组织范式受到挑战,以施蒂格勒为主的芝加哥大学学派和一些律师开始对哈佛大学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新发展,尤其在产业组织政策上开始回归经济学家奈特的自由市场的主张,提倡反垄断政策以效率为先的原则,大致经过了10年的时间,到了1980年,又进入新产业组织时期。博弈论等研究方法提供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新工具,研究对象也从市场结构过渡到企业的市场行为研究,让·梯若尔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版标志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成。

回顾近半个世纪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历程,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大致经历两条主线,其一是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基本原则是保障市场运行的效率;其二是技术进步和分工演进过程,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技术进步自然将分工链条拉长,分工的工序更为复杂多样。满足和适应复杂的分工制度和技术进步的空间,就需要产业组织的改进和进步,市场空间的扩展要适应分工的进步和技术的提升,每次工业革命都带动了产业组织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