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路径
针对大学生通识教育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通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要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通识教育继承了古典人文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识渊博且心性通达,头脑清明具有远见卓识能力,人格健全并且行为举止得当,道德良善且具有社会担当的人才。[4]具体对于个人而言,通识教育提供了理性选择的理论支撑,也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对于社会而言,通识教育促进了文化认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承载此项重任的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并在通识教育培养方面达成社会共识,共同推动通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要根据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工具的不同,进行专项改革,采取因材施教。本科院校作为推动通识教育的主体,要针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实际制定培养计划。可将本科院校划分为两类主体,第一类为985院校,重点培养通识教育的精英人才,如前文提到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凭借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兼具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创性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行业领军人才;再如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以“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以“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为导向,培养志向远大、文理兼修、能力突出、开拓创新的精英人才;又如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实行“通专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着重培养有志推动文明体深层次对话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第二类为地方本科高校,重视通用专业的设置,强调应用本科要面向行业和社会,效仿美国通识教育采取的三大模式,即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经典阅读模式”、以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联系为目标的“学术研究模式”、以构建统一民族文化为目标的“责任公民模式”,三种培养模式相结合,既包含了历史、经济、人文、艺术等方面的“通”,又包含了民族、文化、社会、专业领域的“识”。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对象——当代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不仅局限于接受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求学之初有对院校、专业的选择,还应赋予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进行通识教育学习的权利,例如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等院校的相互开放课程,打破了以往院校之间的学术壁垒,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接受更丰富更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线下课堂、线上慕课、知名教授巡回讲座、国际国内交流等方式,突破传统的学科形式,搭建多学科协作的平台,创新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要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模式调整与组织制度变革的融合。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协调微观本科教育要素,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一流本科教育的通识人才培养理念。大学院系作为一级行政机构,是将学科、专业连接起来的责任主体,可以尝试打破原先的专业壁垒,探索成立本科文理学院,专门从事本科生教育以及基础科学研究。以哈佛大学为例,将本科教育分为文理学院和专业性文理学院,文理学院在本科生培养中进行基础学科教育,研究生阶段发挥科研功能;专业性文理学院则重视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商科、法学、医学等,进行专业性培养,重点解决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在矛盾,既做到了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又为社会进步输送了专业人才。
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在人生观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审视人生的意义,提高格局,胸怀天下;在价值观方面,要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不已的价值理念,以服务他人为己任,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在世界观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尊重自然与世界的和谐统一。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依托古典人文教育,艺术鉴赏熏陶,以及哲学修养积淀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所提到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从而可见,新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作为青年价值观培养的关键环节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陆一:《“通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名实互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2]周维莉、蔡文伯:《质疑与反思: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再思考》,《教育探索》,2018年第2期。
[3]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江苏高教》,2010年第2期。
[4]陆一:《“通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名实互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