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线下教学组织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线下教学组织

作为大学国贸专业的必选课程,《中国对外贸易》是伴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而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对外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相关的经济关系问题和实践问题。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着眼于最新的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所以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因此,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手段。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世界贸易新的形态和方式的出现,即使是最新的教材也不能完全涵盖所有变化,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代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内容的设计上,更新教材内容,将中国对外贸易最新的发展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动态变化引入授课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授课教师每一次授课都要更新教案和课件,掌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新情况,让学生掌握该课程最前沿的内容。基于此,联合国统计贸易数据库、WTO国际贸易数据库、中国对外贸易年鉴以及中国政府商务部网站等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最新的对外贸易数据,另外,商务部网站也提供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季度和年度发展报告。通过这样的更新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过去年度外经贸发展的情况,也使学生对中国正在发展的经贸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2.教学方法的变革

(1)课堂引入国际经贸要闻回顾与评论。为让学生了解国际经贸发展的最新情况,每次课上课后先拿出大约5分钟的时间介绍过去主要是一周内国际经贸焦点问题,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要闻,接着对就国际经贸焦点问题进行评论,评论中可以结合官方、学者、外媒的评述,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观点。比如美国对我国出口美国商品加征关税问题以及我国的反制措施,并引用政府官员及学者的观点进行点评,让学生就该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像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英国脱欧、APEC第2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及东亚峰会等都是本课程关注的热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好的拓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而且培养学生关注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对国际事件与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关系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2)采用“任务驱动”或“问题驱动”式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的学习,课前教师将教学PPT提前一周利用微信群、QQ群等手段发送给学生,布置学生下载和预习。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学习的任务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布置学生动手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数据,通过自己的整合找出解决任务和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文字;课中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设定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并结合讨论、案例介绍、作业和小测验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考察;课后通过微信以及QQ群等布置课后作业及课后讨论题等,要求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截止日期前完成,并上交作业,教师下次上课前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调整,以现实经济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任务驱动”或“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切入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章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资源选择,主要是来自国内外的经贸热点新闻以及外贸企业实践中的案例,并根据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划分为理论型与实践型。具体做法是将选择的案例融入相关章节,学生要对案例进行分析、角色扮演、讨论等,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中美贸易摩擦,会使同学们联想到,中国与美国同为贸易大国,为何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对世界经济尤其是中美两国的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两国如何减少贸易摩擦?中国如何反制美国的贸易制裁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组织相关专题的讨论,既可以拓展同学的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