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特征
“亲和力”一词最早起源于生物学、化学领域的研究,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论断并之后在多个场合进行强调,这一重要论断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股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即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平易近人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质量。
结合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本文初步概括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提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在于三重关系,“主体与对象”“要素与整体”“过程与结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体与对象”分别为辅导员和大学生,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要建立起坚实的情感基础,如此才能彰显出高校学生工作者亲和力人格化符号化的特性,让“有事找辅导员、无事也可以找辅导员”逐渐凝聚为青年大学生的情感共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要素与整体”则是指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做到敏锐感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具体需要,全面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涵、要素及其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工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过程与结果”是指亲和力的产生不是辅导员作为教育者或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单独一方产生的结果,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协作、通力配合的结果,如果高校辅导员开展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能够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所在相吻合,多数学生会表现出亲近感,并乐于参加、欣然接受教育内容,反之则会表现出排斥感,抵触、抗拒教育活动,因此这也是本文所倡导的“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