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数学教材看新时代大学统计教学改革
赵慧卿*
摘要:统计学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普及统计知识迫在眉睫。然而当前大学统计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的安排方式入手,反思大学统计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树立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打造“共鸣式智慧型”课堂、灌输课堂向辩论课堂转变、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几个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关键词:统计学;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赵慧卿:经济学博士,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天津商业大学“统计学”“金课”建设阶段性成果。
统计思维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大到国民经济、小到柴米油盐,有效的分析都离不开它。因此,统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普及统计知识,形成统计思维,对培养理性健全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至关重要,必须从娃娃抓起。国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注重在整个国民教育序列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统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积累了众多可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也注意到该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开设统计与概率板块,从二年级开始穿插安排初步的描述统计与概率知识。这种安排对培养统计观念大有益处:其一方面有助于让孩子从小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利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该年龄段孩子固有的确定性思维方式之外,提供一种不确定性思维方式。
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板块弱化概念界定而强化举例说明。其事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也非常巧妙。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部分:小明和小华下棋,你能替他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走吗?淘气说:“抛硬币,正面朝上,小明先走;反面朝上,小华先走。”笑笑说:“投骰子,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3,小华先走。”你认为他们的方法公平吗?请你再设计一个方案,使它对双方公平。
小学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部分,总是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有趣问题,然后围绕其将一个个问题抛向学生,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当教师讲到这里时,往往会出现孩子们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情景。可见,小学课堂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反观当前的大学统计教育,虽然教学改革喊了多年,但多数教师仍然偏重于理论讲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重教轻学、重学轻思现象普遍存在。受此影响,多数学生难以体会到统计思维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而是把统计误解为枯燥无味的数据计算,几节课下来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任凭教师在讲台上如何卖力讲授,部分学生却连头都不抬,对教师的提问更是保持沉默。由此不难总结出:当前我国大学统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学生对课堂趣味性和实用性日益增长的需要与传统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之间的矛盾。
那么,应如何化解新时代大学统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如何提高统计教学的趣味性?大学统计教学改革路在何方?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