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2018年以前各个版本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都强调经济学基础扎实,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过硬等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但由于总学分限制等原因,这些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授课学时、学期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仍有待提高。

(1)在课程设置方面。最近两版(2017版和2018版)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合理,但依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仍然没有列入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其核心地位并没有得到彰显。专业核心课程仍然是“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当代经济学流派”等课程。其中“经济思想史”和“当代经济学流派”的部分内容重叠,而“当代经济学流派”更适合作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其次,在经济学专业设置“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专业培养模块,而选修应用经济学模块的学生则不需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这样可能导致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们逆向选择,最终不仅导致理论经济学模块形同虚设,还会造成学生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下滑。最后,一些重要的课程并没有开设。由于以往选修人数少或缺乏相应的师资,作为经济学专业运用广泛的前沿课程,“博弈论”在最近几学年里停止开设。作为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数理经济学和作为金融学理论基础的“金融经济学”都没有开设,反而开设了许多实务性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等。

(2)在授课学时方面。尽管两版培养方案都强调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以及对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加入,明显限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首先,作为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时仍然各为48学时。这样的学时设置无法保证将理论经济学大纲上所规定的内容讲全、讲深和讲透,更不要说做适当的扩展性讲解了。“微观经济学”中的要素市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只能选择性地进行讲授,“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和开放经济也只能略讲或不讲。其次,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也明显存在课时不够的问题,“中级微观经济学”尤其突出。48学时的课程设置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3)在学期安排方面。课程之间时间间隔过长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微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之间的时间间隔达到一年之久,记忆淡薄导致对中级经济学的学习效果低下。“概率论”“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类似问题。最好是这三门课程依次开设,避免同时开设或者开设的时间间隔过长。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以及“博弈论”运用最广泛的“产业经济学”宜放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之后开设。

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单纯的课堂讲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视野不够开阔。特别是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有关经济学名著等导读性书籍,也是教学方法单一的表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也并没有代之以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