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面临的困境
1.无法满足一流专业建设对一流课程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一流课程,就不会有一流专业。[6]内部组织行政化、教学主体职能弱化的问题和现状导致很多基层教学组织都处于一般性行政事务中,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占用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向科研的偏离直接导致教学工作的疏离,不利于一流课程的建设,无法满足一流专业建设对一流课程的需要。
现有的基层教学组织不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和学科的调整与完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独立课程或独立专业自身的改革与突破,而是几门相关课程或多个相近专业的重新优化融合,这其中既包含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革新,也包含教育理念的创新。现有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导致学科僵化落后、缺乏创新活力,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对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7]
2.无法满足一流专业建设对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情况。基层教学组织内部互动不足,许多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有待提升。许多高校将科研指标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津贴、年终考核、奖励等直接挂钩,在利益驱使下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对基本的教学工作投入较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改革也无暇顾及。教学激励机制的缺失致使教师教书育人观念淡薄,缺乏提升教学质量、参与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8]
高校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如教研室,通常都由讲授同一门课程或若干门相似课程的教师组成,教师之间在学术背景、专业知识、研究领域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不利于基层教学组织内部教师之间进行拓展思维和学术创新,阻碍了复合型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而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对复合型教师的迫切需要,不利于高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3.无法满足一流专业建设对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
高校现行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教研室——无法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随着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增加,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日益减少,教研室组织已经趋于瘫痪状态,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当前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突出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和未来的社会需求;二是主体偏差,现在的高等教育仍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三是联动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监控和反馈,缺乏与产业和行业间的融合,同时较少考虑各行各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