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教师讲解重要知识点、教师提出拟解决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论文撰写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研讨,鼓励争论和独立思考,教师可以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引导。下面谈谈具体的实施过程。
(1)选择题目。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每章的内容由教师先做基础知识的讲解,然后布置相关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数来源于一些实际问题,也可能是教师自己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借助课程中讲授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解决。例如学习了KMV模型之后,可以布置一个利用KMV模型度量我国上市银行信用风险的项目。学习了判别分析法后,可以让学生对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众多因素进行判别分析,从中筛选出重要的因素,布置一个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的项目。
(2)小组分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学生的特长,可以分别安排工作任务,如搜集资料、上机实验、撰写论文、展示讲演等。
(3)搜集资料。上述研究问题需要学生搜集各商业银行披露的财务数据等资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提供的资源查询资料,培养查阅资料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包括外文资料。
(4)上机实验。需要将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变成模型需要的输入数据。然后利用SPSS、SAS等软件完成模型参数估计和计算等工作,必要时还需要编写一些计算机程序。
(5)小组讨论。可以穿插在上述环节中进行,学生将各环节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也可以提出进一步想要研究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6)撰写论文。通过上机实验,获得模型的输出结果。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小组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并制作成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演。
(7)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各自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介绍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在小组代表介绍过程中,同小组的其他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介绍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以及讨论。还可以课下交流,包括搜集的资料可以共享。有同学对该研究问题有兴趣,想做进一步研究,可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在此方面进行引导,鼓励其进行研究。
(8)点评提升。发言及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分析工作颇为重要,要做到点和面结合,知识和能力结合,思维和方法结合,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并及时补充教材涉及不深却又相关的知识点和信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实现认识上的提升。
(9)成绩考核。论文提交后,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及该组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成绩,该成绩作为论文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一定比重。除此之外,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要安排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也会占到期末总成绩一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