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等。[1]其中,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产业所占比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相关行为和市场结构,包括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诞生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图卢兹学派等。

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产业间中间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某一产业发生变化时,会随着产业关联方式对其他产业造成影响,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产业关联理论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这一变化,选取最具效率的投入方式,使各产业总产量达到最大水平。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对于一定区域内产业的分布和组合进行研究,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使资源在空间上达到最优配置,防止资源的无效浪费。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诞生了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产业布局的环境与生态学理论等。

产业政策理论以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为核心,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出产业结构总体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产业政策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对于企业组织结构如何调整、生产要素如何分配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上述产业经济学理论为产业发展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产业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要素的合理配置、政策制定等。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学”课程涉及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要素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中政策制定、政府行为以及产业经济学独有的产业结构之间的研究,探讨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家经济发展并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起点,在研究过程中涉及技术进步、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经济效率等,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如Stata、Spss、Eviews等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当前我国处于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转型是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举措,深入学习产业经济学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产业的运行规律,同时也为我国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