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凡社会科学教学,皆存思政教学问题。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运行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有些是规范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更多的是结合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具体的国家和社会实际、服务于某些具体的政治集团利益的特殊规律。例如在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规律就是与其对应的特殊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开设的社会科学课程,有很多是引进西方的原版教材,或者完全按照西方的教材内容编纂的国内教材。对于使用这些教材教学,如不辩证“扬弃”,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思政问题。比如,这会潜移默化地向国内学生灌输西方的意识形态,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的教育目标相悖。因此,思政教学不仅仅是专职思政教师的事情,对于所有社会科学教学,也都要理直气壮地引入思政内容。制度经济学作为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引入的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当然也要重视思政问题。
制度经济学在西方是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相对立的异端经济学说,如果从德国历史学派算起,相继经历了老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阶段,间杂与法经济学、新经济史学、新政治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关系密切。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还是那些交叉学科,其思想根基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实践,其创始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可以借用马克思批判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话来说,这些学说“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2]。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些学说中找到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容。因此,在“制度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一方面要吸收一些总结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有益思想,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引入思政内容,辩证教学,扬弃某些糟粕。
本人选用的教材是卢现祥教授等主编的《新制度经济学》[3],本书有优点亦有缺陷。本书有两个优点:一是体系比较完善,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几乎所有基本成果;二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中国发展案列相结合,比较易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但是本书还有一个明显缺陷,就是批判的成分几乎没有,特别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批判的成分。为此,教师必须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进行思政教学,补上这个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