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制度研究的兴起
财经类高校的大学生往往接受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学教育,构建起相对全面的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框架,具有独立的思维体系,从而能够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现实问题。纯粹的说理式的道德教育对于拥有独立的金钱观与世界观的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效果并不明显,他们更加愿意在自己所熟悉的经济学思维体系下,进行独立的经济分析和逻辑判断,这就需要财经类高校更多地从专业出发,利用大学生所熟悉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引导大学生自发得出积极的判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成长,而比较制度研究在这其中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
其实,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就是制度分析的典范,通过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交换、分工、货币等资本主义经济核心因素做出了系统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抽象,并通过比较制度分析的方式,分析了资本主义与之前的封建经济,以及与未来理想状态的共产主义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然而早期的制度研究更多采取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制度的视角,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框架,展开深入研究。比如在被视为现代经济学诞生标志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对英国的贸易保护制度、地租制度与劳工制度展开了深入的剖析。随着制度学派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末新制度学的发展,博弈论,委托代理,不完全信息等现代经济因素被广泛引入制度研究,特别是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分析促成了现代比较制度研究的诞生,它们开始着眼于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国家的制度变迁与演化。
新的比较制度分析不仅继承了传统制度研究与历史研究对于制度的关注,从组织的视角,分析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下,分析彼此之间的制度关联性和互补性,从而运用动态的分析思路,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由此所促成的制度演进,这样的思维范式对于理解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制度演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应该在财经类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