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维度提炼“四史”价值,保持志愿服务热忱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为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经验借鉴。因此,将“四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充分关注实践层面的深层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保持志愿服务的热忱。
一是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一方面,从组织机构来讲,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差异化、具体化的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使得志愿服务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长效性。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因而如何积极推广“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充分利用新模式,将“四史”融入其中,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定期发布与“四史”相关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推广志愿服务的优秀项目、宣传志愿服务的典型人物等,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形成“处处需服务、时时可服务”的良好服务环境。
二是创新“四史”志愿服务活动,扩展“四史”学习广度。一方面,通过整合线下红色资源,打造“四史”学习教育平台,实现“四史”教育强信仰,志愿服务展风采的目标。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四史”的学习课堂转移到历史场景中,打造浸入情景式教育基地,从多层面、多维度呈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波澜壮阔、壮丽辉煌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组织环保、博物馆讲解、社区服务等一系列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奉献、团结、互助、友爱”的志愿者精神,以新时代志愿服务行动结合新中国史学习宣讲,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四史”的学习行动。
三是设立志愿服务的相关实践课程。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并未形成一个将课程、实践相结合的综合体系,系统地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但并未被纳入思政课的实践课程体系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虽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教育意义,但还缺乏一定的理论教育。因此第一,融入“四史”教育,将利用暑期、节假日等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适当地转化为第一课堂学分,借此鼓励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课程的志愿服务。第二,采用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成果分享、理论学习、经验分享等课程内容,高校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主考虑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