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文化自信建立难

(四)中华金融文化自信建立难

金融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但几十年的西方金融思想深刻影响了几代人,正在接受金融教育的高校学生依然是在西方金融知识框架体系下学习和成长。可以说,当前中国金融的境况是,无论教育监管当局还是高校管理者,无论是一线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的高校人才,很多都在长期熏染、认同这种西方金融文化,而对本国传统金融文化或者无所知,或者不认同、无信心。举例来说,西方金融中,着重强调资金融通的“杠杆”作用,对用极少的自有资本撬动极大财富进行投资或投机的行为大加赞赏,美其名曰为低成本操作。但中西方专家也都承认这是金融泡沫、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也是美国凭借发行国债向全世界“薅羊毛”、输出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这显然有违世界“金融道德”。但西方金融文化对此避而不谈。

相反,中国金融文化却从不主张“杠杆”,我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强调“量入为出”,中国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道德自律可见一斑。然而对于含藏于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金融文化,当前时期关注的人少,研究的人更少,对西方金融观与中国金融观的比较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以至社会大众不但难识别西方金融文化中暗藏的“糖衣炮弹”乃至“毒素”,而且对中华金融文化丧失自信。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建立“四个自信”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短时快速地建立金融文化自信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