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践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践

对于教师来说“传道”和“授业”是两大天职。要做到“思政”和“专业”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并且受益,起到“润物细无声”“思政”“专业”相长的效果,课程思政元素不要生拉硬拽,而是要贴合专业内容,同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没有感受到思政教育,只是在学习专业课,是我们追求的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

我们以马工程的西方经济学上册作为指定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作为重要参考书,团队成员集体学习研讨挖掘哪些思政元素和哪些知识点进行融合及融合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现以教材“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为例,将上述来源的思政元素融入各节的具体知识点中,如下表所示。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思政元素

第一节“需求和供给”。讲到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时,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作为案例说明技术进步对水稻供给的重要影响,学生自然领悟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这时启发学生思考“创新”为什么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让学生自然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

第二节“市场均衡”。因为学生之前都学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在讲到教材中的供求决定均衡价格时,自然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学者只讲价格不再研究价值蕴含的意识形态,学生自然会说出答案。告诉学生供求决定价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就有,要比西方学者大概早两千年。《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范蠡的论述“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一贵一贱,极而复反。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管子》中的“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有同学自然说出:我们有思想只是没有画出供求曲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画图分析。

第三节“弹性”。讲到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时,给学生联合国粮农组织基于恩格尔系数划分各国生活水平的标准,学生自然想知道中国的情况,教师自然给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数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加深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及对“中国梦”必将实现的认同。

第四节“供求分析的应用”。以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来配置资源有效率,也有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自然引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应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作为政府干预的手段会产生的政策结果。以中国粮食收购价格为例解释支持价格政策的结果,让学生理解粮食产量稳定、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2020年初疫情突发时期口罩供不应求为例,解释采取限制价格政策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口罩短缺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学生自然想到的是增加供给。在原料短缺的情况下短时间如何增加供给呢?政府推动大量中央企业迅速建成新的口罩原料生产线并投产,12天打通口罩产业链。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决策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