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三爱”教育活动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剖析

二、“四史”“三爱”教育活动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剖析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持续深入、社会环境深刻变化,新时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而多变,再加上信息化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正确认识与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亟须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进行剖析,以期能够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通过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文获取和初步分析了关于“四史”“三爱”教育活动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主要包含的三方面。

一是网络文化通过智能手机对“四史”“三爱”教育活动的冲击。随时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交往方式产生全方位影响,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宽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但如何发挥辅导员亲和力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与作用是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

二是部分高校辅导员未厘清亲和力的认知误区。常见亲和力的认知误区有,误区一:亲和力等于“称兄道弟”,误区二:亲和力等于“一味迎合”,误区三:亲和力等于“有求必应”。[1]倘若高校辅导员为了彰显亲和力而营造亲和力,就会面临本末倒置的风险,不仅做不好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也不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彰显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厘清亲和力的认知误区。

三是高校辅导员亲和力观念意识强却践行能力较差。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辅导员均能准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种“整体合力”的过程,它既体现在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情感互动中,也间接蕴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环境等诸多要素中,但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却因事务繁多或者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有限、工作能力有限等原因,高校辅导员的亲和力践行情况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