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

3.《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陈宏民、胥莉:《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9.陈孟熙、郭建青编:《经济学说史教程》(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10.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12.廖理、李鹏飞、王正位:《金融科技研究:前沿与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年。

13.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5.魏丽、满博宁:《信用风险度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16.袁卫、刘超:《统计学:思想、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二、中译文著作

1.[美]戴维·S.诶文斯:《平台经济学:多边平台产业论文集》,周勤、赵驰、侯赟慧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

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庄莲平译,文汇出版社,2012年。

3.[加]杰拉德·凯勒:《统计学:在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第八版),李君、冯丽君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

4.[美]乔治·J.施蒂格勒:《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李君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5.[美]沃尔特·尼克尔森:《微观经济学理论》,宁向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澳]约翰·比格斯、[澳]凯瑟琳·唐:《卓越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性》,王颖、丁妍、高洁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三、期刊论文

1.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

2.艾明晔、潘娟:《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专业建设改革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

3.安德烈·索伦森、金盼盼、张怀予、傅舒兰:《城市化、制度变迁和制度化:复合关键节点的城市转型》,《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第4期。

4.白延虎、罗建利、徐正、林俐:《跨境电商教学研究的热点分析——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年第10期。

5.白逸仙:《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实施STEM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

6.毕新、杨智钦、吴铁钧:《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与教”》,《江苏高教》,2017年第5期。

7.曹龙虎:《作为国家治理机制的“项目制”:一个文献评述》,《探索》,2016年第1期。

8.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9.曾梦玲:《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现状与提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10.查贵勇:《国际商务管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外经贸》,2020年第9期。

11.陈洪捷、沈文钦、吴彬、赵世奎、王顶明、张立迁、高耀:《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专家谈》,《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12.陈佳:《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年第3期。

13.陈建军、胡春龙、王琦、江登表、朱文正:《“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学业导师机制构建》,《高教学刊》,2021年第7期。

14.陈进:《〈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

15.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人民教育》,2010年第23期。

16.程雪:《基于OBE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鸭绿江(下半月)》,2019年第12期。

17.池建新:《论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江苏高教》,2016年第4期。

18.储丽琴、孟飞:《〈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时代经贸》,2019年第34期。

19.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20.戴维·S.诶文斯:《在线平台的动态竞争》,《比较》,2018年第5期。

21.戴莹莹:《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中外企业家》,2018年第33期。

22.旦勇刚:《论大学的文化职能》,《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3.邓睿:《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初探》,《时代金融》,2020年第6期。

24.丁楠、汪亚珉:《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与挑战》,《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第2期。

25.丁莹、王红霞:《结构化研讨助力党校教学方式创新——铁道党校主体班次开展结构化研讨情况及改进对策》,《理论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6期。

26.杜静、张抗抗:《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分布特征与主题变迁——基于CSSCI(1998—2019)来源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27.杜伟、杜江山、李亭:《导师在促进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及机制探析》,《中国西部科技》,2014年第12期。

28.段学慧:《论恢复和巩固〈资本论〉教学地位》,《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29.樊丽明:《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9期。

30.方略:《“MOOC+FCM”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与瓶颈突破——兼论财会类本科与MPAcc课程教学设计差异》,《财会通讯》,2021年第3期。

31.冯颂妹:《构建〈国际经济学〉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路与对策》,《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32.冯晓玲、孙建平:《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途径》,《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33.冯亚娟、施茉祺:《基于项目驱动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效果研究》,《高教学刊》,2021年第8期。

34.付怡:《新时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24期。

35.傅程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第17期。

36.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

37.高丽敏:《“基础案例+扩展案例”国际商务本科教学模式研究》,《高教学刊》,2021年第10期。

38.高筱卉:《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博士论文。

39.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Z3期。

40.葛秋颖、赵艳莉:《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新思考》,《高教学刊》,2016年第1期。

41.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8期。

42.宫晓霞、高凤勤、马恩涛、郭健、刘蕾:《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十九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观点综述》,《山东经济》,2008年第6期。

43.龚凤乾:《关于美国三份统计学评估和教育指导纲要的简介与思考》,《统计研究》,2017年第6期。

44.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

45.郭金录:《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展望》,《新闻研究导刊》,2020年第17期。

46.郭小凡:《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探究——以电子商务本科教学为例》,《高教学刊》,2019年第11期。

47.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12期。

48.韩喜艳、刘伟:《国际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潍坊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49.何静:《“中级会计学”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设计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年第4期。

50.何胜红、刘海兰:《混合式学习背景下统计教学改革初探》,《科技资讯》,2018年第26期。

51.何世军:《高校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教学探讨》,《知识经济》,2016年第10期。

52.何晓丽:《高职大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探析》,《知识文库》,2021年第6期。

53.洪化清:《信息技术赋能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与学变革》,《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12期。

54.洪煜娴:《基于OBE理念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农家参谋》,2020年第6期。

55.侯方淼、李浩爽:《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专业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以“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课程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7年第5期。

56.侯秋香:《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知识文库》,2020年第24期。

57.胡海清、常杰:《跨境电商快递虚拟仿真实训体系构建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年第3期。

58.胡军华、郑瑞强:《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约束性因素与促进机制》,《教育学术月刊》,2020年第12期。

59.胡欣哲:《教师在慕课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60.黄浩:《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挑战——来自中国的经验》,《经济学家》,2018年第4期。

61.黄璐、倪兴兴、薛松超、韩忠奇:《数字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年第12期。

62.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63.黄锐:《信息化环境下世界经济概论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对外经贸》,2017年第8期。

64.黄水灵:《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考试改革探究——基于“334”考核模式构建》,《对外经贸》,2016年第2期。

65.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4期。

66.黄英:《“互联网+”时代管理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商业文化》,2020年第35期。

67.惠琦娜:《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看统计教学改革》,《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3期。

68.吉久阳、王济奎、阳辉:《一流本科建设下通识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困境与出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

69.纪汉霖:《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70.纪汉霖:《双边市场定价方式的模型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71.姜达洋:《京津冀高校智库聚集发展的策略思考》,《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5期。

72.蒋立兵、朱文晓、付从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的要素结构与发展机制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3期。

73.蒋婉莹、吴秀云:《新时代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着力点研究》,《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74.蒋英州:《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方法探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75.金小璞、徐芳、毕新:《知识付费平台用户满意度调查与提升策略》,《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5期。

76.景瑞琴、还羽茜:《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360度分析框架构建及应用》,《对外经贸》,2016年第11期。

77.景瑞琴、雷平:《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对外经贸》,2020年第2期。

78.景瑞琴:《“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改革与探索》,《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年第4期。

79.康阳阳:《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研究》,石河子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80.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81.兰珍莉,《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内涵、功能及实现条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4期。

82.冷松:《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性环节教学创新模式探讨》,《镇江高专学报》,2014年第4期。

83.李碧虹、陈剑光:《论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职责——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2期。

84.李大东:《金融数学本科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探讨》,《内江科技》,2015年第11期。

85.李丹、张雯涵:《基于智慧课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探析》,《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3期。

86.李繁荣:《〈资本论〉教学研究及改革尝试》,《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87.李济沅、蔡文舢:《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彰显的省思》,《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年第8期。

88.李佳珂:《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理论改革与教学方法研究——评〈金融学教程〉》,《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17期。

89.李建建、黎元生:《〈资本论〉教学改革探讨》,《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90.李建军:《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期。

91.李琳、姚宇华、陈想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困境与突破》,《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9期。

92.李淑:《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索》,《高教论坛》,2021年第3期。

93.李伟元:《研究生就业中发挥导师作用小议》,《学理论》,2009年第10期。

94.李艳丽:《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领导科学论坛》,2017年第3期。

95.李永刚:《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动力、影响与发展方略》,《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2期。

96.李志锋、欧阳丹:《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内在关系与建设策略》,《大学》(研究版),2019年第6期。

97.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2期。

98.梁传杰:《深刻领会发展思路内涵引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年第11期。

99.梁会君:《基于OBE理念的〈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知识经济》,2020年第12期。

100.林海、李虹、袁建美、何勇:《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01.林健:《一流本科教育: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102.刘保中:《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背景下的阶层差异与教育公平》,《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103.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统计研究》,2012年第2期。

104.刘会政、张鹏杨、刘维刚:《基于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探讨——国际贸易为例》,《教育现代化》,2020年第45期。

105.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新西部》,2018年第7期。

106.刘娜娜:《高校国际商务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纳税》,2017年第11期。

107.刘全权:《“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品位经典》,2020年第1期。

108.刘伟群:《以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为依托的高校教改探索》,《知识文库》,2019年第16期。

109.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2期。

110.刘勇、曹婷婷:《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期。

111.刘宇文、范乐佳:《“双一流”背景下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3期。

112.刘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市场》,2017年第12期。

113.刘振天、杨雅文:《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秩序的重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14.龙宝新:《论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3期。

115.龙玫、赵中建:《美国国家竞争力:STEM教育的贡献》,《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第2期。

116.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117.鲁春义、高月:《数字金融发展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影响与应对》,《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年第4期。

118.陆国栋、张存如:《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实践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119.陆国栋:《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2期。

120.陆一:《“通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名实互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121.路苹、辛国军、宋壮壮:《大数据背景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8期。

122.路越:《混合教学模式下金融投资类课程设计的OBE式探索》,《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123.罗光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融合发展研究》,《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124.罗萍、吕霞付、李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3期。

125.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高教探索》,2019年第12期。

126.马海涯:《〈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年第1期。

127.马蓉:《中西政治制度比较课堂中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与思考》,《才智》,2020年第11期。

128.马淑君:《浅析军事理论学习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培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129.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Z1期。

130.茆晓颖:《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1期。

131.梅红、宋晓平:《中国通识教育实践回顾:目标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132.孟生旺、袁卫:《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教育》,《统计研究》,2015年第4期。

133.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34.欧阳峣、汤凌霄:《构建中国风格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

135.潘素昆:《“一带一路”背景下留学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外经贸》,2018年第10期。

136.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江苏高教》,2010年第2期。

137.裴光术、刘清才、许红浪、冯佳文、罗敏:《加强导师与辅导员的引导作用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水平》,《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6期。

138.齐军:《美国“翻转课堂”的兴起、发展、模块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139.齐文浩、王艳华、杨兴龙:《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39期。

140.祁占勇、陈鹏:《重大疫情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规模扩张的迫切需求与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41.邱少波:《基于国际教育的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求学》,2019年第40期。

142.屈小博、吕佳宁:《大学教育质量与劳动力市场表现——基于工资回报的分析》,《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2期。

143.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7期。

144.任甜甜、刘佳俊、高佳欣、张中硕:《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索》,《河北农机》,2020年第11期。

145.任希丽:《〈国际经济学〉课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研究》,《高教学刊》,2020年第33期。

146.任晓珠:《数字经济时代新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品牌研究》,2020年第1期。

147.石新国:《主动学习视角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44期。

148.宋丽萍:《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以〈公司金融〉课程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20年第8期。

149.宋淑梅、孙珲、辛艳青、王昆仑、杨田林:《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科技风》,2020年第14期。

150.苏冰琴、张瑞、李红艳、岳秀萍:《OBE理念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实践》,《给水排水》,2020年第11期。

151.苏俊宏、徐均琪、吴慎将、万文博、时凯:《科研赋能教学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2期。

152.孙国宾、李梦陆、陆开宏:《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期。

153.孙晓宁、赵宇翔、朱庆华:《社会化搜索平台中信息价值感知差异研究——基于用户满意度与任务复杂性视角》,《情报学报》,2018年第1期。

154.谭祥花、刘德华:《校外兼职导师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湖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年第7期。

155.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32期。

156.汤金蕾:《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策略研究》,《祖国》,2019年第13期。

157.唐恩林、华小全:《科技金融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教学改革》,《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158.唐晓凤:《基于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年第4期。

159.田原:《关于“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13期。

160.童藤:《“慕课”视域下的金融学教学改革路径选择》,《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

161.汪霞:《研究生课程层次性设计的改革:分性、分层、分类》,《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62.王道峰:《高校国防教育类社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探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24期。

163.王恩才:《高校经济学院系〈资本论〉教学困境与改进思路》,《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8期。

164.王冠:《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辽宁高职学报》,2017年第7期。

165.王建华:《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4期。

166.王健、黄敏:《“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模式的统计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5期。

167.王捷:《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大学金融教学转型研究》,《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年第11期。

168.王黎、李琳:《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解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年第9期。

169.王诺斯、彭绪梅、徐晗:《高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年第4期。

170.王璞玉、姜南、王昊森:《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探究——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知识经济》,2020年第12期。

171.王卫、史锐涵、李晓娜:《基于心流体验的在线学习持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7年第5期。

172.王晰巍:《迎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复合型学科人才》,《图书与情报》,2020年第6期。

173.王小红、张弘、张勇:《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年第2期。

174.王秀梅、韩靖然、马海杰:《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0期。

175.王旭、胥建卫:《将研究生就业引入导师考核体系之初探》,《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年第10期。

176.王瑶、郭冠清:《政党制度对经济政策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个中西方比较的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12期。

17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178.韦顺国、胡耀南:《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探析——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教学为例》,《广西教育》,2016年第23期。

179.尉迟文珠:《普通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策略研究》,《天津电大学报》,2018年第2期。

180.魏瑾瑞、蒋萍:《数据科学的统计学内涵》,《统计研究》,2014年第5期。

181.魏青、李红:《大学生就业中的几个悖论及应对策略》,《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3期。

182.文昕:《新课改视域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改革的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2期。

183.吴汉洪:《双边市场理论与应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84.吴洪汉:《平台经济与政策》,《比较》,2018年第5期。

185.吴晶、胡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186.吴敬琏:《平台经济与公共政策》,《比较》,2018年第5期。

187.吴丽娟:《新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管理工程师》,2021年第1期。

188.吴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10期。

189.吴晓莉:《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31期。

190.吴岩:《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2期。

191.吴叶林、崔延强:《建设高等教育学一流学科的逻辑与路径选择》,《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5期。

192.夏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现代交际》,2016年第9期。

193.肖方娅:《〈财政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讨——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年第2期。

194.肖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年第11期。

195.肖倩、吴云辉、李雅倩:《基于西方经济学中成本与会计学成本之比较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13期。

196.熊启皓:《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智库时代》,2019年第38期。

197.徐秉国:《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10日。

198.徐惠忠:《论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责任及作用》,《科技资讯》,2008年第16期。

199.徐梁、喻淑兰:《基于MOOC的金融人才培养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13期。

200.徐思贤:《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公关世界》,2021年第4期。

201.徐喜春:《体验式教学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创新向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202.徐玉特:《高校内涵式发展:项目制治理的科层化及其超越》,《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

203.许文玉:《高等教育“项目制”发展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04.闫晶怡、房红:《OBE理念下以案例教学法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23期。

205.阳荣威、胡陆英:《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及其应对措施》,《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206.杨春梅、章娴、孙孟思、陶金悦:《基于雨课堂的研究生大班翻转课堂案例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年第7期。

207.杨娟:《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22期。

208.杨双会、白铭坡:《CDIO视域下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年第5期。

209.杨廷干:《论统计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统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10.杨文杰、张珏:《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与驱动国家现代化——兼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愿景》,《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3期。

211.杨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4期。

212.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213.叶成香:《浅谈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性》,《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年第8期。

214.仪明东:《关于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基层教学组织的思考》,《科技视界》,2019年第36期。

215.于菁:《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大学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26期。

216.余函:《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金融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年第17期。

217.余伟健:《基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教融合培养实施途径》,《大学教育》,2021年第4期。

218.袁德承:《浅析“慕课”在经济金融教学中的应用》,《时代金融》,2017年第30期。

219.袁卫:《趣味统计案例(九):“回归”一词的由来》,《北京统计》,1998年第9期。

220.袁媛:《新文科建设呼之欲出令人期待》,《新华日报》,2021年3月16日。

22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期。

222.张璨:《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反思与路径重构》,《学术探索》,2017年第9期。

223.张春海、叶海燕:《融合与共生:我国STEM教育研究进展及展望》,《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年第3期。

224.张娥:《实践教学在〈证券投资学〉教学中的应用》,《知识经济》,2019年第12期。

225.张涵:《〈国际商务〉“课程思政”建设探究》,《营销界》,2020年第31期。

226.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10期。

227.张嘉威、李艳红、王莹:《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以管理学为例》,《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年第8期。

228.张锦华、郑春荣:《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状况分析报告——基于56个专业点的问卷调查》,《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7期。

229.张戡、刘怡:《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创新研究——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年第2期。

230.张璐、李萌:《TBL融合PBL教学法在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5年第8期。

231.张梦婷:《金融科技时代应用型大学金融学教改初探》,《科技经济导刊》,2019年第23期。

232.张倩男、陈姿颖:《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思考——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科技经济导刊》,2021年第2期。

233.张庆:《我国高校慕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学理论》,2016年第7期。

234.张淑艳、李翠霞、朱晓燕、刘成明:《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动因、现状与对策》,《科教导刊》(下旬),2018年第9期。

235.张小利、薛振华、梁小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以“路基路面试验与检测”课程为例》,《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年第7期。

236.张雪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探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1期。

237.张引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创新》,《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6期。

238.张云、杨凌霄、李秀珍:《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重构》,《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期。

239.张忠生:《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40.赵福才、王永亮、邓正普:《国防军事训练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西部》,2011年第21期。

241.赵珂、贾杰、方芳:《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年第S2期。

242.赵丽芳:《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山西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4期。

243.赵宇、刘金东:《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财税人才》,《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第12期。

244.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12期。

245.郑庆全、杨慷慨:《中国共产党发展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与展望》,《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2期。

246.郑瑞强、卢宇:《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与实践反思》,《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1期。

247.郑秀英、费红艳、郭广生:《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4期。

248.郑秀英、费红艳、郭广生:《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4期。

249.钟秉林、王新凤:《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本土化实践路径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250.钟嘉毅:《数字金融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8期。

251.周方召、付辉、贺志芳、赵汝为:《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优化》,《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年第1期。

252.周芳文:《以差异化教学提升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253.周莎莎、赵磊磊、王钰、程玉、周欢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

254.周维莉、蔡文伯:《质疑与反思: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再思考》,《教育探索》,2018年第2期。

255.周晓梅:《〈资本论〉教学改革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256.邹靖:《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

四、外文文献

1.Barkley,E.F.,Major,C.H.,,Jossey Bass,2016.

2.Biggs,J.B.&Collis,K.F.,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CreativeW riting ,,1982,26(1).

3.Biggs,J.,Tang,C.,Open University Press,2007.

4.Burdea G,CoiffetP,,JohnWiley&Sons,2003.

5.Carey,Henry Charl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2005.

6.David Colander ,McGraw-Hill,2007.

7.Paul J Ferraro,Laura O Taylor,Do Economists Recognize an Opportunity CostWhen They See One?ADismalPerformance from the Dismal Science,,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