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

1.管理职能行政化特点突出

长期以来,教研室都是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流形式。教研室处于“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结构中最基层,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划分依据,主要围绕本科生教育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相关教学改革工作。但现实情况是,国内高校的教研室一般都承担了大量的日常行政性工作,如工作考勤、业务考核、布置教学任务、学校政策的传达等,这些琐碎的管理工作占用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空间,无法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2.教学主体职能弱化

教学和科研是基层教学组织的两项最基本职能,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保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重科研、轻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通病。[5]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基本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对教师增加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将科研指标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高校政策的倾斜、实际利益的驱使下,老师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中,相对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均衡发展。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职能逐渐弱化甚至趋于停滞。

3.内部组织结构单一

我国高校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是按照课程或专业设置的教学组织,学院之下设置专业/系,专业/系是基层教学组织划分的组织依据,因此基层教学组织内部结构呈现单一化、同质化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在人员构成上,由学缘相似、研究领域相似的教师组成;第二,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由同一专业/课程或者相近专业/课程构成。单一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学科和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阻碍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组织创新的活力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