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课程与相关产业发展

(二)“融资租赁”课程与相关产业发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指出实现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天津市聚焦布局增长新赛道,制定《2020年引育新动能工作方案》和《关于强化串链补链强链进一步壮大新动能的工作方案》等。天津市作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发展经验具有政策指引意义。引育新动能离不开金融支持。2019年以来,天津市金融业发展势头稳中向好,金融“活水”对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传统的“一刀切”金融政策难以实现精准调节,导致资金在实体经济外循环,资金量过度供给,催生企业金融化现象,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如何实现金融资源的精准调节,是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融资租赁作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兼有融资和融物双重职能。微观层面,融资租赁以企业设备为核心,掌握更多供应链信息,可最大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资源精准调节。“十三五”期间,天津市融资租赁产业正在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国家融资租赁创新由“试点区”迈向“示范区”。以融资租赁和保理业务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已推动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引领推动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

天津自贸区租赁企业达到3000多家,创新租赁模式40余项,租赁资产超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加速推动了天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实践中,融资租赁公司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激发金融链活性,是目前产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融资租赁公司的应收租金的商业保理业务,可有效盘活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融资租赁业务与保理组合的供应链金融工具,有助于收集更多服务企业信息,控制其违约风险,盘活金融资源。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地区和产业的影响后果差异极大,引发了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产业链抗冲击能力的关注。供应链金融工具发展可降低中小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密切上下游企业间联系,增强产业链韧性。然而大多数供应链金融工具动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在物理世界分离的特性,导致其业务风险不可控。区块链技术在租赁物登记、交易、设备管理、数据采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区块链技术在农村供应链金融中的使用,可赋予供应链上非核心的中小企业更多话语权,提高其金融可得性。可以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信息的完整传递,保证信息安全性和隐私性的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等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