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习理论的变化及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冲击
2025年11月13日
三、互联网时代学习理论的变化及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冲击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的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智能手机成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必不可少的随身携带产品,改变了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方式。在学习理论方面,诞生了两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其一是“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具有信息超载和碎片化的特点,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强调通过信息联通来获得知识。其二是对认知学派理论中的“传统构建主义”观点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新构建主义”。“传统构建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主体基于自身的需要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来与之前已有的经验构建联系,从而达到验证已有经验的认知过程。从这可以看出,个体的认知与学习是基于自己的经历、认知储备而进行发展的,人们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信息超载的特点,“新构建主义”强调注重选择,以学习者的爱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中心来选择信息进行知识的深度构建。针对碎片化问题,王竹立等指出,“新构建主义”提出了包容性思维,学习者可以将看上去复杂的知识碎片整合在一起,构建出完整的个性化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创新。[5]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捷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选择性从而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内容具有冗杂、难以保证质量和碎片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构架。对于教师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便捷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将教师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教师也面临着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对线下授课教学内容的替代性以及对学生吸引力的抢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