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课程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经济思想史”课程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广义的“经济思想史”课程,其讲授范围应当包括人类社会不同于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的所有经济学流派的经济思想的总和。广义的“经济思想史”课程包括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思想史、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三个部分组成。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囿于教学课时和教学分工的限制,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面向本科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的“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主要的讲授范围和讲授对象是为自重商主义学派以来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即狭义的“经济思想史”课程。在教学课时限制较少的一些高校,则多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

根据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思想史”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4+4+X”模式中的指定专业必修课程。这就决定了“经济思想史”课程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经济思想史”课程,不仅是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思想史”课程通过介绍自重商主义学派到李嘉图时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能够清晰有效地梳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史,能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来源的认识。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重要思想来源分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其中,由威廉·配第创立、经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发展完善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正是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批判和扬弃,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本科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后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经济思想史”课程的教学,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的认识。在批判性学习自重商主义学派到李嘉图时期的各个流派的经济思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通过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必然性和理论必要性。

另一方面,“经济思想史”课程通过介绍边际革命以后近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诸流派经济思想的发展,加深对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的认识,从而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信仰。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经济学界通过边际革命彻底抛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转而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重构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主流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极力回避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而滥用越来越复杂的数学模型,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研究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所谓“纯经济学”。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否认其经济思想的阶级性,试图通过强调其理论的“普世性”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护,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地位。“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近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诸流派经济思想的批判性梳理,揭露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极力掩饰的阶级性。

总的来看,“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加强全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