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感知度理念
2025年11月13日
(二)信息感知度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伴随着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的迭代。在原始社会,人类以语言和手势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进入渔猎社会后,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语言、象形文字并行。而后农耕社会中,出现了以印刷品为标志的书籍,提高了内容的传播。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先后出现了广播、电视等不需要借助印刷品的传播方式。而信息时代,则以计算机、通信和传感技术为主体的信息媒介构成数字时代信息环境。
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媒介的变化,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处理能力,变得日益重要,信息感受度的理念应运而生。信息感受度最早起源于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文献检索类课程。信息素养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文献的检索和数据库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大学教育扩展到中小学教育。[4]
相比于局限在图书馆检索方面的信息素养,信息感知度[5]更加宽泛。主要特点为:第一,强调对于信息环境变化的快速感知;第二,包含信息识别、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的全过程;第三,强调基础性,即信息感知度应为学生培养的基础能力。首先,信息感知度概念侧重于快速感知。在信息时代下,快速捕捉信息反映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不应该只重视对存量信息的分析,还应注重对增量信息的实时关注。其次,信息感知度强调全过程。不同于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感知度不仅注重信息的获取,还注重对信息处理、分析和使用的全过程。最后,信息感知度应该作为学生的基础能力,信息感知度的培养应该渗透于各学科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