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财政学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2025年11月13日
(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财政学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高校的思政课程中有专门开设关于我国历史的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通过教师对我国近代历史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家国情怀,体会到自身命运与国家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们对国家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不忘历史,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初心,砥砺前行。而财政学同样也有其历史深度,与我国千年历史的社会人文、思想文化、经济发展有着深切联系。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最高的国家学府——太学,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建立的。在东汉后期,太学生规模已达3万人。除了中央之外,郡县也广建学校,这提高了官员素质之外也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知识文化的重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中国和欧亚经济文化交流通道的丝绸之路。时任政府财政行为选择下的贸易之路铺就了我国两千多年与世界友好交流合作的历史,促进了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至今仍是人类经济文化历史上的明珠,所以财政同样具有经世济人的社会责任。
深度挖掘财政历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能使专业学生提高专业归属感,培养对财政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能更好地使学生们理解并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大局观、国家观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