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制度研究在财经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三、比较制度研究在财经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对于财经类高校而言,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以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欧美文化思潮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已经迫在眉睫,财经类高校正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发挥比较制度研究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以大学生愿意接受的经济分析的专业方法和研究思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内在优势,以及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运用动态演进的思维,分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演进的内在必然性。在比较制度研究理论体系中,不同的制度模式是受国家的发展阶段与经济状况所制约的,制度形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其演进固然表现出明显的偶然性,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财经类高校的经济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比较制度研究,告诉学生,为什么在封建经济的土壤中会演化出资本主义的萌芽,又是哪些制度性难题激化了资本主义的阶段矛盾,从而实现自身的创新性毁灭,将制度引向社会主义。传统的教育往往从历史,或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展开,而缺乏不同经济社会制度内在特征的深入研究,只有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深入各种不同的制度本身,去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制度演进的不同特征和主要历史任务,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客观、科学地评价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与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固然承认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更多地从批判的视角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而对于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见证了众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从经济学教材学习资本主义的腐朽,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偏差,也容易影响大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评价。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利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从制度创新、制度竞争与制度互补的视角,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在其产生初期,在推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制度性优势,特别是相较于封建制度在鼓励创新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优势,以及其发展给自身所带来的无法根治的内在矛盾,从而导致制度演进陷入深层困境,必须通过打破资本主义制度,跃进社会主义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制度上先天不足的历史必然性。

(3)通过多样性和复杂性来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过程。尽管马克思的理论,早就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然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受到更多的质疑。而在现代比较制度研究中,通过引入不完全信息和复杂博弈,我们会发现,制度变迁会受到众多小概率事件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变化轨迹,我们很难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单一维度,线性理论分析或计量数据建模,来实现最优的动态均衡。只有在更长的历史周期之内,引入更为复杂的经济因素,在多元化的目标中,抽象出核心经济指标,才能够利用制度比较与制度演进,观测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艰难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