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树立“制度自信”

(一)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树立“制度自信”

本人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课件,注重思政内容。第一堂课开门见山,在课件上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重要论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人向学生强调,学习制度经济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理解制度对经济绩效为什么起重要作用,二是要建立对我国现行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度经济学大体内容主要是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理论。本人主要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为指导,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我们要有制度自信,并对诺斯的有些观点加以批判。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超前或落后的生产关系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按照诸多经济学家的观点,制度就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游戏规则,起着激励和预防机会主义的作用。而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如果不太考虑概念的外延,那么可以认为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就是生产关系。诺斯等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对经济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地方需要加以批判。无论是索罗的外生增长理论,还是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还是其他增长理论,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技术增长最终决定人均产出的增长,技术增长的停滞意味着发展的停滞。其实这些理论都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提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决定经济绩效的是生产力或技术,而非生产关系或制度。生产力或技术的进步才是打破制度均衡,诱致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力量。我国改革开放或制度变迁的根本性原因,也是看到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从而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这也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内涵。

制度自信可以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解释。根据科斯本人的论述,交易成本的降低一方面节约了社会成本,使一些因交易成本高昂而受阻的交易得以实现,提高了静态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了市场的边界,深化了分工或专业化,促进了技术进步(斯密-杨格定理)。而技术进步决定产出水平,产出水平的大小决定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38次会议上的讲话,意味深长。改革没有完成时,意味着调整生产关系,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永远在路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永远在路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超过9%,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现阶段及未来,中国还会积极深化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扩大市场的边界,催生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我们的制度自信源于我们不断的改革开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适应新技术或生产力的发展,并催生新的产业,实现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