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效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简介
《新时代高效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本书是由李卫东创作的,《新时代高效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共有820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视域下文化自信生成的四重逻辑 一、时代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为民族复兴凝神聚魄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
2
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3
中国梦视域下文化自信生成的四重逻辑
韩晓梅 李帅旭 揆诸世界历史,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任何国家实现富强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新时代,习近平总...
4
一、时代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为民族复兴凝神聚魄
“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因此,国内学者在研究文化自信对中国梦的作用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从纵向的、历史性的...
5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精神生产更能体现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精神家园是精神生产的存在场域,是人的情感寄托、精神...
6
(二)红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民族意义上的精神标识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信仰信念、精神状态、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它不仅是异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同时像名片一样,是一个民族独有的...
7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精神引领
先进文化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科学性等特征,决定了它不仅是社会主...
8
二、认识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动力,为民族复兴铸魂成体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以物质为代表的硬实力做基础,也需要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做支撑。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
9
(一)中国梦蕴含文化梦
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梦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两者都是历史概念,寄托着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中国梦和文化梦有机统一、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10
(二)文化自信是文化梦的深层内核
梦是一种理想,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新时代,文化梦追求的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繁荣,体现为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
11
(三)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
立国必先立人,强国必先育人。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奋斗的理想追求和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在脚踏实地、接续奋斗中实现。因此,每个中国人团结...
12
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为民族复兴引路导向
文化自信对中国梦的作用,除了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外,还需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学术界更是将文化自信作为...
13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文化自信生成发展的压舱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关于文化的形式、形态、规律、功能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自信的发展规律、本质属性和价...
1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文化振兴,方能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立民族自信的前提,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内在要求。虽然当代文...
15
四、实践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为民族复兴固基护航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行动。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尤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文化自信不仅承载着中国梦,...
16
(一)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道路的“稳定器”
道路一边联着现实,一边联着梦想。因此,道路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
17
(二)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动力”
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做支撑,伟大精神根植民族文化来弘扬。“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
18
(三)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黏合剂”
文化承载信仰,信仰汇聚力量,力量铸造未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相加,而是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梦...
19
新时代铸魂“四策”
雷惠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华夏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构成中国人做人的道德标准,成为千百年来国人衡量人...
20
一、以“忠”为本,是为勉
“忠诚”是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千百年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忠诚、忠勇故事,一直是中华民族延绵至今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在民族危亡之际,无论从古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21
二、以“信”为本,是为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做人做事最重要的美德。“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立木取信”和“烽火戏诸侯”正反两个古代故事,从国家层面诠释了“诚信”与否可以兴...
22
三、以勤为本,是为俭
勤劳俭朴是千百年中国人的标签。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在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的努力奋斗中一路前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富裕后的中国却渐渐显露出奢靡之风。婚丧嫁娶...
23
四、以仁为本,是为爱
善良是人类美好的品质之一,中国人的善良千百年的传承是“和为贵”,体现在邻里之间是“远亲不如近邻”,体现在兄弟之间是“孔融让梨”,体现在家庭之中是兄弟和睦敬让。中...
24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朱志刚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科学让我们越来越多地从数据中观察到人类社会的复杂行为模式。”[1]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既...
25
一、营造大思政的格局,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大思政格局由课程体系和工作体系两部分构成。大数据时代营造大思政格局就是使大思政课程数据化和工作体系数据化。[3]大数据既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使我们可...
26
(一)构建“智慧家庭”平台,发挥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
家庭在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家庭在培养儿童特定的政治观、政治角色认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使孩子对公众领袖、政府...
27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网上互动平台,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青少年在这里学习和探索,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逐渐确定正确的...
28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教育平台,发挥社区教育的补充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青少年都喜欢在网络中打发和消磨时光,很少有人真正走进社区,参加社区活动,但是社区又是培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在社区度过的时间远远超过...
29
二、优化自我教育功能,为人的社会化保驾护航
青少年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导自己的行为,他们的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在其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具有自我教育的特殊作用。 第一,作为受教...
30
三、建立与完善数据库系统,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与方法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单靠我们传统数据收集方法肯定是无法满足需要的,我们需要借助专门的数据收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