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形成了我国主要的传统道德观念,这种思想以善为本,从亲出发,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核心观念,初步形成了我国早期的道德意识。所谓仁是指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就是说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其他人,把人当作人来看,而且还要让自己宽以待人,善以爱人。在孔子的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应该是他所认为的当时社会最为基础的道德信条。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方针,使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道德规范,甚至是政治理论。

墨家作为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不可忽略的思想学派,其主要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墨子试图通过“兼爱”来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墨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当时社会战乱的根源,将诸侯之间的战争,君臣、诸大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归结为“不相爱”,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内涵:一是爱人若爱己;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与儒家的仁爱不同,强调爱无差等,具体来说,就是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也就不会有不慈不孝、不忠不义的事情发生。

在先秦诸多思想流派中,墨家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各家学说争奇斗艳,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与道家的“无为不争”,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同,儒家和墨家不约而同地将治理国家、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希望寄托在了“爱”上,在探寻人的本体依托和庇佑惩处方面又将人的道德理想与上天联系起来。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方面造就了传统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传统道德的历史复杂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传统道德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因为传统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传统道德。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道德的更新发展都不可能割断本民族的道德历史,传统道德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更有支撑起民族正气和脊梁的优秀思想和精神。所以笔者以为,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传统道德,我们这个民族当代道德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扬弃传统道德中的糟粕,梳理其优秀传统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也就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孟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意指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这就是人格尊严;二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意指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还更厉害的,这就是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肯定人的价值和注重人格尊严的表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理念。传统道德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和国家,就形成了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历代传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先贤名言,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在中华道德整体主义的优秀传统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仁人志士,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虽历经无数次内忧和外患,但始终能够一次次获得新生,走向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私利与公利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从来就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华道德强调以义为上,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优秀品质,在经济生活中讲道德,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伦理化。

第四,推崇仁爱原则。“仁”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是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正因为有孔子的提倡,所以仁位居“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范畴。其后孟子说“仁者爱人”,亦将仁释为爱人,由此形成了仁者爱人的重要理念。仁者爱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去,通过实行仁政教化,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仁者爱人的理念,使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具有了古典人文主义的特征,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

第五,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本追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来重视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作为自身的根本追求。首先,它充分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够成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次,它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正因为这样,讲道德就渗透于传统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由于将重视道德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