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么教

(二)怎么教

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教。怎么教其实涉及三个层次,也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双向互动。

就教师本身而言,一是线上教学常常分散了教师精力的投入。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教学平台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按教材内容体系整合好的视频、动画、文档、试卷分章、节归类明确,这在为教师节省资料搜集和资源整理时间的同时,也易致部分教师减少对思政课程的投入精力,缺乏精心备课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促使一部分教师更加注重对授课体系和内容的投入,一部分教师注重对教学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这就无形之中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分解了教师的功能。如此,思政课建设不但没能培养出一大批教学骨干,反而培养了一批所谓的“助教”。[4]二是弱化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能力的磨练。正如前文所述,传统课堂的一项完整教学工作包括了教师的讲授、提问、辅导、互动、沟通,教学实践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能力锻炼的过程。线上课堂上述环节的缺乏,抑或说是师生直面情感交流的缺乏,不利于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网络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教与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师生双方可以在互相独立的不同空间随时教学;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设计的任务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学习进度和学习次数;以较为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如签到、学分获得、后台异常监测等功能;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因为网络媒介的存在更为迅速、便捷。但网络教学的优势并不能弥补线上教学课程不可控的天然劣势。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直接交流和互动,学生的学习状态缺乏外部的约束,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神圣感丧失。很难判断学生在上课时是不是在睡觉,是不是躺在床上、蹲在厕所,是不是边放着线上课程边忙着其他事情。如此,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恐怕也难说学生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思政课教学中有所受益。

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并非仅仅改教师怎么教,也不只是改学生怎么学。片面地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都是错误将两者关系简单对立起来。教师“教”和学生“学”始终应是紧密联系,双向互动的。但现有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手段无用论”全由教师讲授和“手段万能论”全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极端倾向。更何况线上课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还树起了一道现代化的天然屏障。[5]教师面对镜头、学生观看屏幕,二者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接触变为以网络为媒介。互联网屏幕始终分隔着双方,情感交流、价值传递这一思政课最大的特征和优势就被消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