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干扰着大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他们渐渐迷失在各种复杂的文化中,从而遗忘了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容易对当下一些新生文化产生兴趣,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渐渐丧失兴趣,认为其已经“过时”,十分古板、陈旧、无趣,因此,继承和弘扬以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家国情怀教育还能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信仰的感悟,更好地品鉴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深深情思和爱国情怀,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涵养爱国、爱党、爱家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