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与公民道德建设[1]
2025年09月10日
家风与公民道德建设
[1]
定光莉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以及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我国的家风文化肇始于先秦,隋唐时期逐渐发展,至宋明时期达到兴盛。传统家风的培育以家训、家规、家书、族规等家庭教育作为主要实施手段。家风涉及诸多问题:公民道德、子女教育、夫妻关系、家庭家族关系、养老、基层社会治理,深刻影响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家风好,家道兴旺、美满和顺;家风差,殃及后代、贻害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家庭、家风和家教的重要讲话,强调重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精神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再次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人。”[4]当下,家风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升温,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对公民进行道德培育,首先要树立良好家风,让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公民的生活环境风清气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