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政课创新问题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现代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政课创新问题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生活方式,指包含了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精神生活三种领域的广义上的生活方式。区别于狭义上日常生活领域内的个人“行为特征”和“生活风格”。在不同生活方式下,人的存在呈现出自在(自发)、异化、自为(自觉)的不同状态。生活方式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并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现代生活方式,以时代特质为划分标准,与传统生活方式相对应。本课题探讨的“现代生活方式”特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指导下中国在校大学生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它具有城市化、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碎片化等特征。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是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放置在重大变革的现代生活背景下进行对教育主体、教育媒介的探索及研究。

国内学界对现代生活方式与思政课关系的研究大体分为:达成思政课与生活相联系的共识—对如何联系进行路径分析—将研究落脚实践三个方面。2008年前后,高校思政课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开始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学界提出,大学生思政教育应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并通过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引导其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得以体现”[1]。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研究,高校思政课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观点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进而对其具体途径进行研究,提出“以生活世界为视域观照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取向探析”[2],“从价值取向人本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评价机制科学化等方面来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3],“通过实然向度与应然向度的辩证统一来实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4]等观点。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学者将该问题引向实践,提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契合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的统一性,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环境的一致性”[5],“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应注重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和载体多样化”[6],“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探讨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活化的内涵及脱离生活化的教育现状”[7]

国外没有直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可通过相关研究为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杜威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做出这样回答: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这也开启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他的这一观点散见于30余部著作和180多篇论文中,其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教育与社会》《人的问题》等。国外学者对生活哲学的关注以胡塞尔为开端的生活世界理论影响最广,此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舒茨、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家分别从不同的学科对生活世界理论加以建构,这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马克思生活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之下结合西方生活世界理论和现代生活背景推进马克思生活哲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