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理有据的生活化课堂,让政治认同落地生根

(五)建构有理有据的生活化课堂,让政治认同落地生根

1.以事实为载体,筑牢政治认同厚度。认同的前提是认知。想要学生获得政治认同,前提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事实说话,重实事,弱说教,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讲解伟大的改革开放这样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大学开学时会带哪三大件去新学校,并猜一猜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今天的“00后”大学生开学会带哪三大件。其中差别最大的是80年代,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差别的原因是得益于改革开放,鼓励学生分小组从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教育等方面讨论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取得的成就,从成就中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在教材中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中,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国家的道路和制度。

2.以实践为基础,拓展政治认同深度。现代社会,公共参与已经成为公民越来越普遍性的活动,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网络参与外,公共参与的途径不多,所以必须通过教师拓展生活课堂,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更多生活场景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政治认同。在讲解我国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之后,学生们明白了我国公民是通过人大代表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可以动员学生写出学校、地区最该改进的方面,作为学生最关心的校园话题等交给班干部汇总,形成班级意见和建议,由班长交给学校当选人大代表的老师,从而为人大代表议案的形成提供参考。在讲解基层民主自治之后要求学生放寒暑假去自己所在社区参与志愿者服务,体会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这些实践活动都能生动再现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我国民主政治的理解,并创新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群众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政治认同在实践中拓展了深度,转识成能、转识成行,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与践行。

3.以体验为参照,增强政治认同强度。通过观看中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图片视频,结合学生自身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体验和感悟,掌握我国取得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的法宝: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彰显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全民动员、汇集民智,彰显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方法;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能力;使命必达、战之必胜,彰显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崇高军魂;风雨同舟、与子同裳,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眼光;全程跟进、动态治理,彰显不断自我完善的勇气胸怀。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我国政府化“危”为“机”,根据防控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不断增强治理能力,防控效果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能永葆活力、彰显优势,就在于它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潮流趋势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革新,探索完善与时代发展最为匹配的制度设计,确保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时代课题,成功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风险挑战,为经济社会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启示了我们教育之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打造有深度有厚度有强度的课堂,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才能具有坚定的政治认同,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常轶军:《政治认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载《光明日报》2018年2月8日,第15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