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存在问题分析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分析不够彻底和深入。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界对于当今新形势的把握不够彻底深入,大多都为泛泛而谈,对新形势的分析研究较为浅显且表面。新形势是办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大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思潮涌入,“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信息化、科学化、国际化等时代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所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个别的、局部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复杂的、全面的、整体的系统问题和系统危机。因此,对于当前形势的分析以及新形势带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机遇,应该站在全方位视角,系统地进行分析思考,思考新形势出现的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以及新机遇,分析其出现的深层原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互相作用,以及对将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等。因此,对于当前新形势,从现象到本质,从深层原因到目前的状态,从宏观层面大环境的发展,到微观环境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我们都要进行系统仔细的分析研究,只有将新形势分析透彻了,我们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进行全方位的部署,提出合理战术。

二是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站在“战略研究”的高度来办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成果现在还不多。很多青年学者,由于目前自身的学识以及经验的欠缺,还不能全面且系统地把握“战略研究”高度,缺乏战略性思维和大局意识。对于中央及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各项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文件,讲话精神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细致,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形势的把握不够到位,自然没法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因此,目前学界对于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内容、战略部署、战略保障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学界也没有达成一致观点。因此,站在战略性高度,研究如何上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最终能够达成战略一致,其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力度有待加强。有鉴于此,将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转型、主导战略、协同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以及战略保障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站在战略高度,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全面铺开。

三是聚焦到战略实施的具体问题上,当前关于教材建设、课程评估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教学依托点,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有对于教学内容的探讨,然而大部分都聚焦于从整体性的角度阐释课程内部以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或者课程内容的特征等,对于落实到教材本身的编写等问题提及较少,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如“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融进教材的研究相对不足。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问题,倡导“有效教学”,强调对教学效益、教学结果的可测性和量化分析。从而导致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简单等同于一般的教学评价,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四是思政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完整、立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课程结构之间的有机关系不够明晰,缺乏选修课程的辅助补充,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立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本科课程包括五门课,同时还应增设相关选修课,内部关系处理不顺,影响学生学习内化接受。还存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衔接问题。研究生课程各个高校没有形成统一模式,做法不一。研究生的思政课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甚至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够明晰。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呈现拼凑、块状、无衔接等缺点。课程内容设置没有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同时,缺乏一些辅助选修课程的补充和衔接,难以形成全面立体思政教育育人课程体系,从而影响培养高校大学生忠于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的教育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内容很多还停留于前人的论断,难以回应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新发展新变化。有些课程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解释现实、批判现实的功能缺失,现实的说服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