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为本,是为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做人做事最重要的美德。“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立木取信”和“烽火戏诸侯”正反两个古代故事,从国家层面诠释了“诚信”与否可以兴国和亡国,于国之重要关乎存亡。
“立木取信”说的是商鞅变法之初,为使民信其法令,在国都南门立三丈之木,赏五十金给能将此木搬于北门百姓的故事。由于商鞅兑现了赏金,使国人相信他言而有信,遵守他的新法,新法实施十年,成效卓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烽火戏诸侯”讲的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爱妃褒姒一笑,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点燃了报警诸侯的烽火台,戏弄诸侯,等到公元前771年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大举进攻镐京,再点燃烽火台向诸侯求救时,却因诸侯不再相信他没有及时救援而遭遇王朝覆灭的故事。
“狼来了”,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它类似于古代“烽火戏诸侯”的含义,这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要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以“狼来了”为玩笑游戏众人,最终被狼吃掉的故事。智慧的中国人以形象的故事告诫他们的孩子,诚信的缺失,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为世代传承的中华文化的精髓——诚信,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竟成了稀有之物,值得国人的反思。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又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前者说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后者是说,一个诚信的人交朋友,虽自己说没有学识,我也认为他是有学识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至圣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杆,其重要性超过了本身的学识,是立世之本。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诚信”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并在全国树立诚信典型,如替兄、替夫还债的信义兄弟、妻子,就是唤醒人们在逐利途中迷失的道德良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沉淀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千年精粹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