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6]。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素养。
1.必须要涵养自身的政治素养。当务之急,就是要坚持“四个意识”,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016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意识”,旨在督促全体党员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喉舌,更应该自觉自律地坚持“四个意识”,使之成为我们站稳思政课堂的坚定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才会散发光芒,思政课堂才有吸引力;反之,没有信仰(淡化或缺失“四个意识”)的思政课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高校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必须将“四个意识”作为自身必备的首要政治涵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2.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1)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政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基本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为学生释疑解惑,使课堂富有生命力。(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架构思政课堂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建设方面每有新成果,都要提出‘三进’任务,即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教学内容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讲头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兼具思想性与理论性,既有亲和力也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懂中真信,在真信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最终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对此,我们责无旁贷。(3)了解熟悉新媒体动向,在新媒体的话语场占据一席之地,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亲其师而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只有走进学生最熟悉的新媒体活动场域,掌握新媒体语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与我们传授的理论产生强烈共鸣。
3.必须提高运用新媒体的技能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新手段,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新媒体平台,学会使用学生熟悉的新兴媒体软件,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实现全程、全效互动。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第1页。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第2页。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4]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20年第20期,第1页。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第2页。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